活在当下
——和紫陌《要是芭蕉,就活在宋詞裡》
文/唐朝兄弟
活
要比梦境结实,比飕飕秋雨更可靠的
是一直清醒的时间。
在
芭篱既已囚不住近处的身外秋
蕉叶又何必裹缠着心上愁?
当
就算养了一屋昏黄的心事
活,就活在邋遢的世界。爱,就爱
在固守的年华。
下
宋女本无愁容
词中更无醉意
里里外外,尽是不醒人事的情绪......
附原玉,及点评:
《要是芭蕉,就活在宋詞裡》
文/紫陌
無人會在意
陋屋有雨來襲,以及
西風偷走了窗前流水的綠意
無非是古典的句子愛上子夜
無非是一個愁字打落子夜外的凄雨
讓離人的秋心對著冷月
無非是八月的葉卷
抱著九月的花殘
無非是新酿的露酒冷卻在宋詞裡
在心上,又斟滿了秋
【唐朝兄弟简评】
这首小诗《要是芭蕉,就活在宋词里》,芭蕉是如何的存在,宋词又是如何的存在?两者之间的“活”字在诗中又是怎样的存在?芭蕉在古诗词中,常常代表着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二节的“離人的秋心”便引用了吴文英宋词《唐多令.惜别》“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再,三节的“八月的葉卷/抱著九月的花殘”,也是引用了近代诗人苏曼殊《近处》“玳瑁窗虚延冷月,芭蕉叶卷抱秋花。”里的诗句。而在紫陌诗中,不难看出冷月与秋与雨的运用,都在围绕一个中心“心上秋——愁”。而心上秋又是如何而来的呢?心上秋是不是因为心外之秋的到来而到来的呢?也许,首节的实景,陋屋的袭雨和诗人在屋内躲雨,以及窗前雨打芭蕉声而产生的愁绪,往往这些恰与秋天契合吧。
然则,诗中反复强说愁,为何偏偏少芭蕉?而诗中反复出现的“无非”又是什么呢?无非是巧思是转折是引用,是起承转合的媒介吧。无非也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就让芭蕉,隐匿在心底,活成一点力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