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路人的温暖
文/张美华
他于我不是亲人,只是路人,但我感念他,感念那个冬天他给予我的类似雪中送炭的温暖。
1987年冬天,我在北京的鲁迅文学院进修。一天,去六铺炕那边看望在文学上给了我教诲帮助的王恩宇老师。和老师多聊了一会儿,走时天黑了,因对北京的交通不熟悉,我来回倒车倒迷了路,也把兜里仅有的几块钱倒腾没了。好像最后我把自己倒腾到了黄村附近,看着站牌上没有一个熟悉的站名,我知道今晚我是回不了坐落在朝阳区十里堡的学校了。我无望地在冷硬的站牌底下踱来踱去,想不出任何能回去的办法。忽然桔黄的街灯照出了一个高高瘦瘦的身影。从看到那个儒雅的中年人的身影的那一刻起,我就感到了一种莫名的安全和隐隐的希望。我感到这个人是可以信赖的,可女性的自尊让我无法开口求助,我只能继续在那里踱着,如果不是他和我主动说话,我想我会踱到天亮的。
一辆“黄甲虫”开来了,他对我说:“我们一起走吧!上车吧,到了市区就有公交了。”在车上我们没有说一句话,我满脑子想的是我该在哪里下车,下车后去哪里落脚,去哪里打电话,好让同学接我。他则不时扫我一眼,一脸看透我心思的睿智。那一程的打的钱自然是他付的,让我没有想到的是,我在沙滩那儿下车时,他硬是又塞给我五元钱,说:“打个车回学校吧!已经没有公交了。”他怎么知道我是学生?他是哪里的?干什么的?我日后怎么还他的钱?一个个的问号让我做出了和他讨要名片的决定。那是一张极普通的名片,一个上海的厂名(我忘记了),一个工程师的头衔,一个很有个性的名字:顾正。

倏忽就是30多年,期间为了表达我的心意,按名片的地址给这位萍水相逢的顾先生寄过一两次明信片,他也回过我明信片或纪念册。那年出了散文集寄给他,他回我一篇关于上海作家潘向黎的报道文章,鼓励之情尽在其中。和这位在北京结识的上海人的联系仅此而已,用惜墨如金来形容我们的书信来往是再准确不过了。
让我感动的是另一件事。那是1998年1月10日,家乡张北地震,顾先生给我家打来电话,千里遥遥地送来珍贵的问候,我那时正在灾区采访没有亲聆到他的声音。母亲告诉我,有上海朋友的电话时,我的感动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上海的朋友我只认识他一个,再无第二人,真不知他是几经查找才找到了我家电话的。之后我和顾先生再没有联系了。

2008年我又出了一本关于家庭教育的书,想到该给顾先生寄一本,但是几经搬家已找不到了他来信的信封,无从知道他现在的地址,依稀记得是什么神开集团。我在百度搜索打下了“神开顾正”几个字,才知顾先生当时已是上海神开石油化工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了。神开股份是国内著名的上市公司。的确,他和他的公司的知名度高到超过了我的想象,但是对于他的成功我却没有感到十分惊奇。

一个能对路人慷慨相助的善者,一个能洞察人心的智者,一个能知道在什么时候给人送去问候的有心者注定是会和成功结缘的。
曾想过今生有机会该去拜访一下先生,现在看来这个愿望是无法实现了。我不愿这一份30多年前拣来的情谊,被30年后的价值观曲解玷污。这世上有些情是还不起的,有些人也是不能见的,但是对于顾先生的感念之情却永驻在我心底,弥久愈深。我现在能做的就是过一段时间在电脑上搜寻一下他的信息,知道他安康平顺就足矣。
前不久看到他的母校长江大学发布的一条消息:我校50级、现84岁高龄的顾正校友,原上海神开石油化工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他密切关注湖北武汉攻坚克难抗疫情况,心系母校学子成长和学校事业发展,特捐赠500万元人民币抗疫资金,其中捐资100万元人民币用于专项资助因疫情受困的本专科学生,以缓解暂处困境的学生的经济压力。顾正校友希望学弟学妹们珍惜青春时光、自强不息、砥砺奋斗、传递爱心、积极进取,努力成长为一个对社会负责、有价值、有责任感的人。

其实早在33年前,他还不是董事长,已用行动鼓励了一个陌路人。
恰在前些日子,有一位上海的文化名人,来我们张家口拍摄关于作家梅洁的纪录片,有幸结识他,便又想到顾先生。翻出了10年前写的发表在当地报纸的这篇文章,略作修改,发到他在上海有影响的文化平台上,略表我这多年对顾先生的感念。
我在遥远的北方祝福老先生健康长寿,为国家为社会为学子再献忠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