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是一年中秋节,由于新冠疫情影响有大半年沒回双辽了, 这可能是我在外没回双辽最大跨度时间段。 斗转星移,我离开家乡48个春秋,尽管是年年回家,但家乡天翻地覆的变化仍令我陶醉、痴情。每念及此,我都情不自禁地想起养育我、放飞我、为我铸造灵魂的圣地一一双辽。这里是我人生的落脚点和出发点。
我到过太湖、鄱阳湖、千岛湖,去过南方诸多水乡。每每在湖上荡舟,迎面驶来一只渔船,船上炊烟袅袅。当船靠近时,我闻到了饭菜的香味,听到了孩子的嘻笑。这时我无心顾及美景,恍然悟到,船就是渔民的家。
以船为家,不是太动荡了吗?可是,我亲眼看到渔民们安之若素,举之泰然,而船虽小,食住器具,一应俱全,也确实是个像样的家。
于是我转念想,对于我们,家又何尝不是一只船一只小船?就是这只小船,却载着我们穿过多么漫长的岁月。岁月不会倒流,前面永远是陌生的水域,但因为你乘在这熟悉的船上,竟不感到陌生。四周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但只要这船是牢固的,一切都会化为美丽的风景。人世命运难测,但有了个好家、好家乡,有了风雨同舟的好伴侣,莫测的命运仿佛也不复可怕。

望着湖面上 缓缓而行的 点点帆影,我心中闪过一句诗:家是一只船,在漂流中有了亲爱;家是一港湾,在停靠岸时总会想起风雨漂流中的点点滴滴。
这些年,每每翘望家乡,牵挂亲人,都情愫绵绵,从没把自己视作"游子",可以说无论从心里和行踪都没离开过家乡。常把“部队六三野战医院"、"大土山军用机场"、"郑家屯铁路分局"挂在嘴边,向人炫耀,因这三家同时存在一个县城,在全国两千多个县域中绝无仅有。前此年,我有幸走进了火力发电、浮法玻璃、中成制药等新兴企业,目睹了硅砂、农牧业、人力资源的发展,尽管走马观花,尽管双辽还算欠发达地区,但我从双辽发展的脚步声,感触到了浓烈的时代气息,感受到了家乡父母官孜孜以求、锲而不舍、发奋图强的精神,感觉到了父老乡亲享受逐年增长的本级一般财政收入所带来的丰衣足食成果,我为之动容,肃然起敬。近年来,家乡各级党委、政府体察民情、关注民生,举全市之力一举甩掉贫困县帽子;兴建七星湖、郑家屯公园,新建月牙湾广场,让百姓有游有玩有乐的场所;四个乡镇竟建成污水处理厂、赋有创意的辽河郑家屯段尾水湿地建设足以表明家乡领导重视生态建设,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的决心和勇气,可喜可贺,双辽有望。

人情怀旧乡,客鸟思故林。人生在外,有好多、人和事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忘却,唯独生你养你的家、家乡让你刻骨铭心。不论你官位大小,不管你贡献多少,家乡都以博大胸怀,包容、海纳每个在外儿女并恩泽于你。
这么多年,家乡、乡情理解与感悟、我愈发深刻。乡情是甜的,因为思乡、让人有了甜蜜的相聚;乡情是苦的,因为追忆、总让人想起那段、艰苦的岁月,乡情是酸的,因为漫漫求学路上、留下了太多的、心酸往事;乡情是辣的,因为家乡父老乡亲的热情、让你品不完那浓烈的“关东液”。
又是一个月圆中秋,我在对家乡的思念和感悟中已不知不觉地走过耳顺之年,突然感到、我对家乡的思念,不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念想和挂牵,家乡已成为我生命中的精神和源泉,对家乡的思念、也化作一种永恒的力量。

组稿:吴生泉 编辑制作:杨柳风


王述良:原沈阳市于洪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曾从军26年笔耕不缀,在中央省市报刊杂志发表8万多字文学作品。与区人武部政委转业地方工作16年,担任区政府多个部门主要领导职务,仍热衷于文学创作,由巜白山出版社》出版发行的36万字富于哲理散文式巜风雨阳光路》一书,获得沈阳市档案馆永久性珍藏殊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