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安兴
好久就仰慕这个名字,我们湾里的微信群主,一直没有对上号。
潘家湾群,百把号人。建立一个群,把大家网络起来,可不是一件容易事。当群主又不拿工资,纯属义务奉献。这位新时期的群众领导,为宗亲们建立联系的桥梁,找到亲情的驿站,不知道怎么感谢才好!
抱着虔诚的态度,在群里一呼,就有奠亚提供,找到电话。联系上了,很快沟通了感情,说明来意,热情洋溢的语言,温暖着心。
釆访我们湾里这位民选公推领导,是久违的心愿。约好登门拜访,竟然如此熟悉的地方,就在前川二小、理林大道南段的巷子内。
到了目的地,打电话他出来接我。进屋倒茶坐定,开始攀谈起来。一说,哦!原来是奠昆的儿子。论辈分,还是叔叔呢!

一个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出生的人,在潘家湾长大,也经历了辛酸苦楚。赶上了市场经济的大潮,走出父母生活的天地,开始了商海扬帆起航。
以男子汉特有的勇气,试水做粉生意,在河南开封安营扎寨。几年的打拼,有了自己的客户资源,供需链条健康地运转,淘到了第一桶金。信心满满的他,攻城略地拉开了帷幕,趁着年轻大干一场,找对了门路。
夫妻俩起早贪黑,忙碌着生意。凭着黄陂北乡人的聪明、朴实,赢得了当地人的信任,在饮食行业的圈子内,也做得风生水起,逐渐红火起来。
豪爽大气的性格,在当地建立了人缘关系,有了一帮铁杆朋友。哥们都很讲义气,有什么不合嵌的地方,都来搭上一手。强龙胜祖,超越父辈,是家庭的希望,时代的进步。
夯实了基础,在异地他乡,性格开朗的人,一点也不寂寞。闲下来时,有朋友们小坐品茶,谈笑风生频添了生活的乐趣。

随着孩子的成长,读书也成了他们夫妻俩挂心的事儿。几经考虑,回到自己的老家。上好学校,获得好的教育资源,让孩子成人,不出次品,是他们的首选。
为了孩子,就得有所舍弃。放下手上的生意,全程教育跟踪,是他们的思维。从开封回来,棋子落到了黄陂前川。大伯奠和做参谋,买了现在的住宅。就近入学,挨着大伯,有个呼应,无疑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孩子叫潘航,名字起得很好,有寓意。挨着我坐着,很内秀。从前川二小、前川实验中学、黄陂三中一路读来,不受纨绔子弟的感染,有这种免疫力,已经很不错了。对孩子的贪玩,这是成长期的天性。有一个认识成熟的过程。在我身边看来,还很纯朴,只要走对路就行了。
谈到他父亲,一生都很忠厚老实善良,言语不多,做事很有耐力,能够坚持下来。在人们的印象中,从不过人的份,只是做慢点,“慢工出细活”,这是老话呀!
他的大伯奠和,是“老水利”,在梅院泥水库担任领导工作。他说:“打电话让他一起坐坐,聊聊”。我告诉他:“我出门时打过了,在市八医院治疗,一个星期后回”。他说:“等他回来,再约在一起。大伯知道的比我多”。

在闲聊中,他还提供了一个信息:自己房下有一位爷爷,曾经参加过新四军,骑着马,挎着盒子炮,挺威风的呢!后来,被汉奸出卖,在六指被日本人杀害。在恐怖的气氛中,过了许多才去收殓安葬。
我将四叔振华的想法告诉他,准备出一本《潘家湾故事集》,留下今天的故事,明天的回忆,给后人一个纪念。我也读了自己的思路:在整体上,全湾平衡,一家不漏。下湾我过去了解不多。抢救打捞上辈人的如烟往事,作为断代工程的吉光片羽,已经刻不容缓,抢在时间前面,是一种责任。
在交流中,也谈到了一些鲜为人知的事情,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越谈越上劲,不知转弯。到了中午,他留我就餐,盛情难却,恭敬不如从命。
他亲自下厨,手脚还蛮麻利呢!不会儿饭熟菜香,我们边吃边聊,收获不小呢!看来,打开潘家湾记忆,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而避免挂一漏万,才是我们的方向。
我们都有一个共识:不忘自己的根在潘家湾。不论走到哪里,潘家湾是生我养我的一片土地。把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故事留下来,让孩子们仰望星空,比淸明祭祖立碑,编写族谱更详细鲜活,山川人物赋予的精魂,挥之不去的难忘,更是家史,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承载着血脉的流淌,祖辈的基因染色,走向明天。

这次有意义的釆访,让我看到七十年代的人,依然乡愁如故,这才是农耕文化的香火!如八月初一开山门,元宵龙灯社鼓,让我们心潮澎湃。
磨镰港的溪水,在我们心中流淌,青石板桥的足迹,是我们梦里田园。不忘记祖先,不忘上辈。在《潘家湾的故事》中,有你、有他、有我,每个人的面孔,每一家的沧桑都弥足珍贵,不能湮没在岁月的尘埃中啊!
2020年9月13日于黄陂前川桃花村曹家湾35号潘安兴电话:1339713375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潘安兴老师简介
潘安兴,本名潘兴家,自号木兰山樵。西陵布衣,普陀知客。一九四九年十月生,湖北黄陂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文化程度,高级政工师。当年老三届,经历上山下乡,招工进厂、下岗打工。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华诗词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辞赋学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报告文学学会理事。黄陂辞赋学会会长,黄陂诗词学会副会长,黄陂二程研究会理事。《钰山赋》曾获全国征文二等奖。主编有《木兰山诗词集》,著有《龙腾华夏千秋一统赋》、《中华大家庭赋》、《人间万象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