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难忘家乡的青石板路
文/卦山夫子
跟远在家乡的哥哥电话聊天,得知家乡正在进行热火朝天的新农村建设,道路拓宽了,路面硬化了,村庄巷子里青石板铺的路也变成了崭新的水泥路。以崭新的、现代的代替陈旧的、古老的,这是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结果,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值得高兴。高兴之余,心里却突然泛起了一丝丝的伤感和惆怅,莫名地怅然若失。
家乡在鄱阳湖边上,村庄不大,一百几十户人家,依山傍水,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村庄呈棋盘式的格局,巷子十纵四横,纵横交错,条条巷子互相联通。江南雨水多,红土壤粘性大,遇上下雨天,道路泥泞,通行极为艰难。不知何朝何代,巷子里用一块块条状的青石板一块连着一块铺了起来,整整齐齐,溜光水滑,有些象现代大都市的轻轨道。流年经月,历经风霜、雨雪的侵蚀,在光滑的大青石板上留下了岁月的痕迹,斑驳陆离,犹如饱经岁月沧桑的老人脸上的老年斑,散发着灰青色的古朴,以至后人都忘记它到底是什么年代铺就的路。
青石板铺成的巷子两边,是古老的建筑。青砖黛瓦的老房子,高高的墙头砌成马头墙,带有明显的徽派建筑特色。人在巷子里的说话声、咳嗽声,在青石板上走路的沓踏声,巷子里都会传来回声,那声音微微颤动,有3D动画声音的韵味,美妙动听,如天籁之音。小时候,特别爱听这种回声,故意在巷子里奔来跑去,弄出劈劈拍拍的声音咚咚作响,然后再静静地等候回声的传来。那时候不懂得形成回声的物理原理,只知道大人们都叫它“应山婆”。小孩耍骄哭闹哄不住时,大人会带着小孩到巷子里听"应山婆”说话,听着听着,小孩就不哭闹了。这个印象太深刻了,犹如刻在大脑中。
小时候在青石板路上蹒跚学步,摔倒了,爬起来,有时候摔倒了,就躺在青石板上耍骄,驴打滚,号啕大哭,不起来,这时母亲会过来,在青石板的路面上跺两脚说,都怪青石板不平,拌倒了宝宝,这一招特有效,马上爬起来,学着母亲的样,用小脚在青石板上也跺了几小脚,破涕为笑。青石板静静地躺在那,默默无言,蒙受着这"不白之冤”,而无怨无悔。不知多少次和青石板亲密接触,摔倒了爬起来,继续前行,青石板路见证了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
青石板铺成的巷子,是儿时最好的去处。在巷子里玩耍——捉迷藏、过家家、跳房子,最有趣的还是在青石板上下“鸡么棋”(不知普通话怎么表达),这是家乡不知那朝那代的小孩自创的一种棋艺,一代一代的流传了下来,在青石板上凿个棋盘,用破瓦片,破瓷碗片打磨成圆圆的几十个黑白两色的棋子,双方各执一色,坐在青石板上对阵,周围围满了各自的小伙伴拉拉队呐喊助威,博弈的双方谁把对手的棋子吃光了才算赢,两队小伙伴轮流上阵,鏖战激烈,有时难分胜负,一战就是大半天。
玩着玩着便玩累了,小伙伴们倒头睡在了青石板上。夏天烈日炎炎,酷热难当。巷子两边的古屋高高的马头墙挡住了炎炎的烈日,掠过鄱阳湖面的凉风适时穿巷而过,这种来自大自然的清凉,真比躺在现在的空调房还要舒爽。青石板日久年长,在石板的缝隙里长出了星星点点的青苔,吸收着大地精华和清凉,丝丝凉意,犹如躺在竹席、麻将垫上。
长大了,恰逢改革开放,打工成潮,我也便成了南漂一族。背起行囊,告别母亲,沿着青石板路,奔向南方一个叫深圳的地方。母亲已白发苍苍,把我送到村口,目送我去远方。走了好远,回转头,只见母亲依然站在那青石板的路上,一阵风吹乱了母亲的苍苍白发,眼睛一阵发酸,母亲回去吧,儿已长大,您不要再牵挂。我越走越远,母亲的身影越来越小,朦胧中母亲还站在那青石板的路口。
每年回家过年,远远就能看到母亲熟悉的身影,站在村口的青石板路上等我回来,象小时候一样拉着我的手,母子俩有说不完的牵挂和思念。
光阴荏苒,一晃南漂十几年。南粤大地交通发达,高铁、高速公路、轻轨线,纵横交错,星罗棋布,车辆穿流不息,人声鼎沸。而我心中念念不忘的,还是家乡大青石板铺的路,安静古朴,它默默地陪伴着家乡人民共同经历风雨征程,见证了家乡的荣辱兴衰,也见证了一代又一代的家乡儿女,从青石板路上出发,走向世界,走向诗和远方。
再见了,家乡的青石板路。
2020年9月15日涂鸦于深圳宝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