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在公益的道路上已经坚持了22年,风言风雨也围绕他22年,没有多少人相信一个人的微薄之力能够改变什么?所以,也就没有多少人相信他,与常识一点都不吻合的是,几乎所有人都觉得他不正常,更可怕的是他自己也认为自己的脑子出了毛病!

洛宁,北靠崤山,南接伏牛,东眺洛水,西望洛书。
洛宁古为两京官道,七山二塬一分川。有着重要历史地位,改革开放以后,洛宁近水楼台先得月,比邻古都洛阳做足了旅游的文章,郁郁神灵寨,悠悠西子湖,四千年绿竹,七千载帝颉,一派“青山绿水饶诗景”的桃源景象。
胜境之下,必有名流,大禹治水,范蠡泛舟,仓颉造字,伶伦制管,把一卷“洛宁志”妆点的国色生香。时过境迁斯人已矣。吸引我们踏足洛宁的却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农民。

这个农民用多年辛苦积攒的钱把家乡的老人组织起来,大巴车一拉,圆梦北京。

这个农民,把给儿子筹备婚礼的钱和亲戚朋友送的礼金,一古脑的给捐了。这个农民,心系教育,捐款捐物十年不辍,爆料人是一个校长,时逢第三十四个教师节,我们驱车赶到时,洛宁县东宋镇中河堤小学已经锣鼓喧天,那个传说中的农民正带着一箱箱的高档水果和月併礼盒,给现场的学生和辛勤的园丁们发放。

校长讲话:在2000年我毕业的第二年,我在东宋镇河沟小学任教,郭战解先生当时就捐了两卡车的床,还有办公的这些桌椅和学生的桌椅。
我们知道了这个人叫郭战解,据说不完全是农民,有地但不以地为生,在城里做点生意,没听清郭战解发言讲了什么?挺动情,转身找他的时候,他已经坐在学校的食堂里跟孩子们一起吃上了。
戴着红领巾的他,面对我们的镜头明显有些局促,似乎有点回避镜头,我们拿着提前录好的东宋镇河沟小学的镜头给他看,望着自己捐赠的桌椅,蒙着厚厚的灰尘偏居一隅,他一句话都没有说。或许,我们听不懂他们之间的交流,这种交流还存在他与乡邻之间。

当一个老大哥拉着他的手说,他要是能去北京看看毛主席,看看天安门,这辈子就值了,他记在心里。联系旅行社、订车、订景点、订酒店,联系随车医生志愿者,联系村委,19个老人和他一起踏上了圆梦北京路程,吃、喝、住玩,郭战解全程既当领队,又是保姆,老人们至今都对这次圆梦北京之旅津津乐道,一个圆梦北京老人说:我心里非常激动,非常感谢这次行动,其他同志和我一样都觉得一生没有到过北京,这是我们长久向往的事,一个圆梦北京老人激动地说。
可郭战解却看得很平淡,他觉得能帮助别人圆梦是自己的幸福。

这样的幸福感让郭战解把目光瞄瞄向儿子的婚礼,一场堪与周立波婚礼想媲美的慈善婚礼,在圆梦北京之后悄无声息地开始张罗。

2018年元月,郭战解儿子大婚,郭战解当众宣布婚礼简办,不提供酒水和香烟,菜品也按日常酒席定标,把省下来的钱和当天收取的礼金全部捐献给养老院的老人和留守儿童,两项捐款累计多达5万元。

消息传出,小城哗然,大家都说郭战解是个傻子,脑子坏掉了,自己做公益不说,还去搅合儿子的婚礼,但郭战解的爱人和儿子都坚定地理解和支持郭战解,他儿子说:我爸这些年做了很多捐款、捐物的事,说好的也有,说不好的也有,我们家里人都习惯了,反正挣的钱够吃、够喝就行。他的妻子说:我也没啥可说的,他做的很好、很对,我非常支持他。
如同郭战解的不善辞令,郭战解的妻子和儿子同样朴实无华。但我们明显可以感受到,郭战解二十年如一日的公益洗脑,已经把公益的种子,在整个家庭生根发芽。校长郭小辉说:“我认为郭先生他是把他这种善行滲透在他的骨子当中,并且,他把这种善行还转染给了他的儿子和他的儿媳。”

从1998年南方水灾,2008年汶川地震开始,郭战解逢难必捐,加上自己主动参与各种社会捐助,截止采访前,郭战解已累计捐款100多万元,成为了洛宁乃至互联网上,赫赫有名的慈善家。郭战解说:南方水灾、冰灾、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家乡敬老院、幼儿园、福利院和家乡村委都是我捐助的对象。我除去各种开支外,除去生活费几乎全部捐了款,总共捐款100多万元。
这样的一个人,究竟有着怎样殷实的家境或是特殊的目的呢?
我们开始与郭战解进行近距离的接触,这是郭战解的老家,显然已算不上家,只是危房,荒草枯萎,门窗破败,水管锈蚀,无一桌一椅,不遮风挡雨。
郭战解说:“这是我唯一的房产。”

城里这处家里销售点是租赁的,家具是他和一个亲戚在另一个租来的小院自己加工的,加工厂环境简陋甚至恶劣,而销售点虽然宽敞气派,但显然也没有我们想象中的红红火火,坐在销售点门口的办公桌前,我们试图获得不一样的声首。
郭战解说:“我小时候非常穷,是个孤儿,我父亲为革命工作,英年早逝,我母亲因为生活所迫远嫁他乡。我是个孤儿,在党和政府帮助下,用扶险金培养我成人,我很感恩政府,感恩社会。”

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补偿,是真心实意帮助别人,我有时常常在没有人的地方掉眼泪,人家孩子都有,我这孩子为什么没有,没有住的,没有吃的,我这孩子为啥29岁了才结婚,别人22岁20岁结婚,我非常的抱歉,对不起孩子谢谢孩子的理解。
100多万,20年慈善家,这些数字和称号显然不是我们此行的目的,我们或许觉得数字不够宏大美观,或许觉得称号过于高大牵强。
可二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和家徒四壁的窘迫,又让我们无法不对这个人肃然起敬。
郭战解算不上是洛宁的名流,可是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他一定会名留青史,至少《洛宁志》上会有他浓墨重彩的一笔。(河南电视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