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春往事
杨庆秀
2020年8月27日的清晨,迎着微凉的秋风,踏上前往虹溪采访的行程。
虹溪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一站,曾经已逝的青春往事是今生难以忘怀的记忆。白云村的乡村道路曾有我橄榄绿的足迹。白云水库的坝埂上,那些微黄的老照片,记录着青春灿烂的风景。每次踏上这块红土地,心情总有重回故里的激动。
车子进入虹溪,晴朗的天空,象大海一样湛蓝,朵朵白云犹如扬帆起航的轻舟,慢悠悠的漂浮着。公路两边,秋风抚弄着庄稼,时而把它吹弯,时而把它扬起,仿佛大地在进行有节奏的呼吸。路边那一片片绿油油的还未成熟的韭黄,传来风的细语。
宽阔平坦的虹溪坝子,孕育了乡村人豪爽坦荡的胸怀。遥望白云水库,曾经,柔和的阳光下,青春在白云水库的大坝上,尽情自由放歌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当年走过的村寨,看到那些放下农具点燃劣质卷烟的男人们,眯着眼,沉醉在烤棚飘出的烟香中,敦厚的笑脸上一片纯洁,在他们的骨子里,充满着只有用劳动者创造快乐的朴素哲学。
可以这样说,今生我与虹溪真的有缘。学生时代我就到过虹溪,在弥勒三中就读高中。毕业后,考入弥勒公安队伍,又分到虹溪派出所工作。我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就是在守护虹溪乡村的平安中得到磨练提升。所以,我每次踏上这块红土地,都会有重回故乡的亲切感。特别是第一次到白云村调查走访的往事,就象昨天发生的事情,清晰地闪现在我的眼前。
八十年代中期,烤烟是虹溪的支柱产业。因此,我常常在烟香中,沿着已逝的岁月,寻找当年身穿橄榄绿警服的记忆。虹溪派出所是我走入社会的第一站,也是我人生的启航点。记得,那是1985年4月,我被分配到虹溪派出所工作。刚参加完三个月的新任民警培训,带着对警察职业的崇敬,内心充满着对橄榄绿的好奇,肩扛组织的信任,背着简单的行旅,搭乘每天只有一趟从弥勒开往虹溪镇的班车,在尘土飞扬中,踏上虹溪派出所的报道之路,开启我的警旅人生。记得曾在一本书中看过这样一句话:“当女人成了母亲,花便成了树。”我就是在虹溪这快充满着烟香的地方,结婚生子,完成了从一朵花变为一棵树的成长。
更巧的是,我结婚后才知晓,原来我老公的父亲原籍也是虹溪马料田村人。因此,可以说,虹溪牵扯着我今生最深的情,是今世我永远绕不开的缘。记得好像是中秋节前的一个清晨,美丽的秋姑娘迈着轻轻的脚步,悄悄的来到了田野,玉米笑开了花,稻谷害羞的低下了头,烟叶乐得直拍手,好象是欢迎我们这些守护平安的公安民警。
记得那是1986年9月,老所长王崇选带着我和杨保清到乡下调查走访。杨保清是1964年出生,属龙,比我大一岁,当时所上年轻民警只有我们两个。我俩都是朋普人,平时相互间在一起的时间较多。工作之余,吃过晚饭后,我们经常会去魁阁外马草塘边散步,有时公私兼顾,还会去电影院看一场喜欢的电影,顺便维护一下电影院的治安秩序。外单位不知情的人看到,总以为我俩“好上了”。但老所长的眼睛最“亮”,他就觉得我们两个年轻人的关系很正常。
保清开着当时派出所仅有的一辆边三轮摩托车,老所长坐在右边的车箱里,我坐在保清的后面,从所上出发经过马草塘边,正置烤烟收购时节,路两边的田间地头,到处是男男女女在地里忙着修剪烟叶的情景。
我们一路上嗅着烟香,来到了白云办事处大清河,也就是现在的白云村委会,八十年代中期那时就叫办事处。当年老所长带领我们入户走访,教我们年轻民警如何做群众工作。
老所长曾经教过书,在虹溪威望很高,无论去到那个村寨,村民们都喜欢称他王老师。其实清河村还有一个名字叫“丁家坝”。听说是清朝时期,朝庭派一位叫丁忠的官员来虹溪囤兵,当时就住现在的白云村清河。因此,以前这个地方就叫“丁家坝”。还听说,当时粮草就堆积在虹溪街魁阁出去不远的地方,就是现在的马草塘,所以“马草塘”这个地名也是由此而来。不过,只是听说,是真是假还未来得及考证。
来到清河村,杨保清找了一个可以停放三轮摩托车的地方,把车停好后,老所长带着我们就去村长家。老村长一见到我们进来,就迎上来拉着所长的手说,“王老师,你这个大忙人,今天杂个会有空过来,给是有什么案子?”接着,村长走进堂屋里提了三个草墩来厦子上给我们坐下。随及点燃一根火绳,拿起水烟筒递给所长,并从窗子上拿下一个用菜叶包着的一团烟丝,撕了一小点揉了揉放在烟锅觜上,然后,老所长用火绳点燃,把嘴巴凑进水烟筒,老所长一边吸着烟一边与村长拉起家常,问起村里的社会治安情况。村长讲起了近期发生的小偷小摸案件。我和保清赶紧从草绿色的帆布包里拿出笔记本,把了解到的案件线索认真做好记录。这时村长的老婆从地里回来,放下肩上的锄头,热情地与老所长打招呼。说:“王老师,你们聊的正事,我去煮饭,你们今晚就在我家吃饭了。等太阳落山后凉凉的再回去啦!”。
在八十年代中期,我们每次跟着老所长去下乡,不管来到哪个村,走进哪户人家都会受到热情的款待。“警民鱼水一家亲!”这句话在那个时代真的一点都不夸张。因为这是我当警察第一次下乡,所以事隔三十多年,每当回首往事,这段记忆总是非常清晰,让我难以忘怀。其实,说真的,我与白云村并不陌生。记得在弥勒三中读高中的时候,我们高二十四班的同学王国兰家就是白云村的,有时候课程作业不多,周末她会邀约我们几个比较合得来的同学去她家玩。还有八十年代中期在虹溪派出所工作时,我也到过白云村几次。印象最深的好像是1987年4月,虹溪镇团委组织年轻人去白云水库踏青。当时参加的人员至今我还叫得出他们的名字。在镇政府工作的王国兰、杨正雷、韩丽华,法庭的丁俊波、阮荣兴,农科站的非小丽,工商所的张俊芳、王云江,财政所的钱海燕、裴红荣、徐鸿鸽,税务所的熊子斌、高丽琼,司法所的张能鹏,派出所有杨保清和我。我们迎着春风,在温暖的太阳下,看春风吹拂过绿叶,格外的温柔,绿叶托起一个个娇嫩浴滴的花骨朵。微风中,它们轻轻摇曳着,害羞地露出了笑脸。一群年轻的姑娘、小伙子骑着永久、飞鸽牌自行车,一路放声高歌:“年轻的朋友们今天来相会,荡起小船儿暖风轻轻吹,花儿香,鸟儿鸣,春光惹人醉,欢歌笑语绕着彩云飞”。这首曾经流行的歌曲,陪我们走过了青春岁月。那时王国兰是虹溪镇团委书记,张能鹏在虹溪司法所工作,他家就在白云村大清河。后来,弥勒公安招考,张能鹏被录用,就成了我的警察战友。能鹏,国兰两个都是我高中时的同学,后来两人有缘,成了一家人。然而,正置事业兴旺的年龄,2005年11月25日,张能鹏在工作中不幸因公徇职,英年早逝。
这次踏上这块红土地,行走在秋日的路上,在不经意间我又想起了这件事情,虽然事隔多年,但心里还是平添了几分惆怅。回到同一个村庄,在不一样的时光中,触景生情,随着岁月的变迁,如今,虹溪的乡村都是水泥硬化的道路,通往村庄的路面不象从前那样骑着摩托车下乡一路坑坑洼洼,天晴一身灰,下雨一身泥了。
采访的路上,秋天的阳光温馨恬静,微风和煦轻柔。眼睛微闭,梦随着蓝天白云飘逸。在车子来到采访地点的瞬间,我的思绪才从对往事的回忆转到采访的现实中。
在此,非常感谢弥勒市文联和市作家协会组织的这次采风活动,让我有机会重回虹溪故地,再次回首悠悠的青春往事。

作者简介:
杨庆秀,女,1965年出生,弥勒市公安局民警,中共党员,大学文化,1985年1月参加公安工作。先后在弥勒市公安局虹溪派出所、吉山派出所、局办公室、警令部、指挥中心、纪委工作。2002年8月任市公安局党委委员、办公室主任,2005年3月任市公安局党委委员、警令部主任,2007年6月任市公安局党委委员、指挥中心主任,2011年12月任市公安局党委委员、纪委书记。现改任非领导职务,四级调研员。夲人爱好文学,酷爱诗歌、散文。工作之余喜欢写一些反映警察工作和生活的文章。弥勒市作家协会理事、红河州作家协会会员,发表文学作品多篇。著有文集《我的警察生涯》、《藏蓝为你守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