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孜,正从大运河中走来
一、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这条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年代最古老的隋唐大运河,它北起涿郡,南抵余杭,经北京、天津两市及河北、山东、安徽、江苏、浙江五省,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绵延约1800公里,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
也许,它没有黄河的波涛汹涌,也没有长江的奔流不息,但它同样勾勒出尘封的历史画卷,演绎着王朝更迭、悲欢离合,书写了中华民族不灭的灵魂。
现如今,隋唐大运河已成为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文化身份的象征。所以保护好大运河,对于传承人类文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它和万里长城并称为我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闻名于全世界。
纵观历史,隋唐大运河不仅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更显示出我国古代水利航运工程技术领先于世界的卓越成就,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积淀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孕育了一座座璀璨明珠般的名城古村,如安徽省淮北市百善镇的千年古村落——柳孜。

二、
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
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
“柳孜”是大运河的产物。
一个具有两千多年的文化古村,也是淮北市的唯一一张世界文化遗产名片。
柳孜兴起,在于隋朝时大运河通济渠段的开凿,一时间运漕商旅、往来不绝,柳孜遂成为淮水地区的运河重地。
柳孜旧址在运河南堤之上,因运河的开通而繁荣。通济渠唐宋时称汴河,流经濉溪县境40余公里,历隋、唐、宋三代五百余年,南宋时淤塞废弃,一座漕运码头也因此而退出历史舞台。
1958年柳孜附近河床里出土过铁锚、铁链等,航船物件,还发现宋朝铸的景佑、嘉佑、熙宁等8个年号的通宝20余枚,从而证实了柳孜是唐宋时期沿运河的商业,交通重要枢纽。
在随后历经几十年的考古发掘下,柳孜运河遗址最终于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标志着大运河从此成为全世界、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和共同保护的遗产。

三 、
大运河申遗成功,对淮北人民而言是值得骄傲的事情。遗憾的是,多年来却没有一部讴歌大运河的诗集作品。
此言一出,诗协诸同仁哀叹不已,纷纷请求协会组织动员大家,积极投身到发掘收集运河文化资料,以手中之笔,心中的情来歌咏这条湮没已久的大运河。
针对诗友的一再呼吁,市诗协早在两年前就积极筹备谋划,并于2020年8月13日至17日间,再次将此项纳入议事日程,且连续召开几次创作会,拟定创作方案、印发大运河的相关历史资料,并于8月22日赴柳孜采风。更值得庆幸的是,此项活动受都得到了省诗词协会和淮北市文联的大力支持和关心。省诗词协会会长叶如强亲自撰文为序,市文联陈辉主席亦欣然泼墨题写书名。外地诗友亦积极参与,并纷纷惠赐诗词佳作。
9月1日,约定诗稿如数而来,比计划截稿日期整整提前半个月,共辑得诗稿500余首(篇)。览卷而观之,皆不俗也,选词用字、引经论点无不恰到好处。不可否认,这些作品是文学中的精品,是艺术的巅峰;也不可否认,该集一经面世,必将引起轰动。

四、
弯弯长河,悠悠历史;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当下,淮北市各级政府和人民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正以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为引领,深入推进大运河文化带保护传承和开发建设,坚持文旅融合发展,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积极打造运河文化名城和美丽乡村典范,以彰显淮北多彩厚重的地域文化。我们相信,随着《运河流韵》一书的尘埃落定,在不久的将来,隋唐大运河这张名片定会在淮北大地上再续历史的辉煌。

作者简介:王锦森,男,祖籍安徽阜阳,现任《安徽法制报》驻淮北记者站站长、深资报人。中华诗词协会会员,安徽省作协会员,淮北市诗词学会副主席。现出版诗集《红尘行吟》《坐看云起》《乐山乐水》《长歌放情》且与他人合著《中华圣母》《杏谷放歌》《走进太平》《战疫之歌》等十部著作。
责编:荆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