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格律诗的起承转合
(临江仙诗社学习笔记)
文/戴铁杵
绝句、律诗篇幅小,如何以小见大,以情感人,这就要求作者切实把握好两点:写什么和怎么写。
一是写什么。一定要谋篇在先,动笔在后。诗言志,歌咏言。要贴近时代,贴近民生,贴近生活。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二是怎么写。要保证脉络清晰,就要精心安排章法,切实把握好起承转合。
本文结合习作体会,旨在与诗友分享格律诗的起承转合: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有味。
七绝 舟泊池州
文/戴铁杵
池州暂泊忆前贤,除暴安良万世传。
为问当今民父母,谁如包拯誉青天。
注:包拯曾任池州知府。
起句“池州暂泊忆前贤”,开门见山,直接明起。题为《舟泊池州》,起句只用四字后即写情,池州暂泊目的是“忆前贤”。
忆前贤什么?承句紧扣起句,“除暴安良万世传”。承句承上启下,为全篇的第一个过渡。承句要清楚明白,要通贯全䉣。承句的情感要和起句的情感协调。
转折,也叫发展,即把诗意推进一步,引向深入,来个突起,把诗意推向高峰。忆前贤是铺垫,学前贤除暴安良是主题。本诗用“为问”作为转句,引出合句点题。这就叫,转句荡得开,合句收得回。把那些不务公事的公务员称为“民父母”,也是一种讽刺。
合句“谁如包拯誉青天?”发人深省!这是对为官者的警示,也是平民百姓对为官者的鞭策。俗话说,编筐成篓,全在收口。诗的结尾是全篇的关键所在,它明确主旨,抒发惰怀,拓出远伸,感染读者。
《七言绝句56法》第10法:第三句用“借问”、“欲问”、“为问”等字作起,其下以“何”、“谁”等字,以明其所问之事,而第四句则为答词也。如明汪本《舟中有成》:“故乡南望渺无涯,水面云深日又斜。欲问浮生何所似,试来风处看杨花。”
不仿再看一首习作。
渔村广场舞
文/戴铁杵
广场舞袖月云奔,曲曲心歌正社魂。
试问渔姑何事乐,脱贫今是小康村。
七律 今回插队古淮乡
文/戴铁杵
今回插队古淮乡,昔日悲凄忆断肠。
有刺有酸无暖雨,无钱无米有寒霜。
老怀犹蓄千年志,新旭欣开百姓章。
重聚村头羞叙旧,脫贫致富议安康。
律诗的起承转合,通常首联起、颔联承、颈联转、尾联合。
为利于为分析 ,我们把首联、尾联的前后句叫前分句,后分句。对仗的中二联,前一句为出句,后一句为对句。
本首七律首联点题。开篇一个“回”字,将读者思维拉回到知青那个苦凄的年代。“悲凄”、“忆断肠”将插队知青的悲苦渲染得淋漓致尽。起联的后分句与前分句是递进关系。
颔联“有刺有酸无暖雨,无钱无米有寒霜。”不仅紧承起联,还有扩充,进一步细化知青的悲凄具体感受。
过去的总算过去了。更有诗和远方。颈联“老怀犹蓄千年志,新旭欣开百姓章。”将读者的思维又拉回现实。当年的老三届而今是“对镜方知双鬓白,看山偏爱夕阳红”,他们虽老,但情怀不老,依然有千里大志。他们更欣慰地看到平民百姓的期求和美好的明天。
“重聚村头羞叙旧”,尾联的前分句回顾前六句,在语气上、逻辑上为后分句做准备,后分句扣回起联,今回插队古准乡,老三届的知青没忘曾经受过苦的土地,他们今回是要和乡亲们共商“脱贫致富议安康”。这就突出了主旨。让人觉得字尽意不尽,笔尽情不尽,余味无穷。
通过这首律诗起承转合的分析,可以得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的八点注意事项.
一 首联
1 、首联要扣题、点题。
2 、首联的前后分句可以是互补关系、递进关系、相连关系。
二 颔联
1 紧接起联,跟着首联走。
2 颔联不仅要氶接,还要有所递进或舒展扩充。
三 颈联
1 “转”是跳跃,要有变化、有提升。
2 “转”不断痕,做到形转而意不转。
四 尾联
1、 前分句要回顾前六句。前分句要在语气上、逻辑上为后分句做准备,以利于前后分句的衔接。
2 、尾联不论是以景结、以情结、以议结,要扣回起联,突出主旨,做到字尽意不尽、笔尽情不尽。
七律 三十年同学会
文/戴铁杵
难得心齐聚一城,天南地北叙真情。
流连不作栖梁燕,吟唱何输出谷莺。
同学少年思往事,重逢旧雨缔新盟。
阳春三月花如锦,更喜青山夕照明。
本主题由中华诗词论坛律诗专栏版主金戈铁马设置高亮,并评点如下:
难得心齐聚一城,天南地北叙真情。首联点题,天南地北齐聚(会)一城。
流连不作栖梁燕,吟唱何输出谷莺。颔联反对见意!出句反扣首联“聚”字,对句紧扣首联“叙”字!对句典出《诗经.小雅,伐木》,用典贴切。
同学少年思往事,重逢旧雨缔新盟。颈联出句顺流而下,对句转进“缔新盟”,“同学”补充首联绾合诗题。“旧雨”、“新盟”用词典雅,且为当句对。
颔联虚字对,颈联实字对,如此构篇见灵动。
阳春三月花如锦,更喜青山夕照明。尾联景结全篇,意藴丰厚,令人振奋。
高亮。
七律 喜得友人书
文/戴铁杵
曾疑殷羡弄浮沉,万里书来抵万金。
两地同看沧海月,重洋难隔故园心。
拈花玉照庄偏俏,如水交情淡却深。
从此仙姿长在眼,省侬更向梦中寻。
湘韵微刊诗部终审周木发先生点评:
远方的友人捎来一封书信和一张玉照,在一般人看来只是一件平常小事。然而,诗人却慧眼如炬,将之作为题材,吟成一首好诗。
首联巧用“付诸洪乔”的典故,化用杜甫的诗句,说明友人来书纯叙友情、弥足珍贵。
颔联的“两地”“重洋”,再次说明友人相踞遥远:“同看”“难隔”说明两心彼此相通。
颈联借用“拈花一笑”“君子之交”的意蕴,评价友人的玉照和彼此的交情。
尾联紧扣颈联出句宕开一笔,再次点柒“喜得”之心情。
纵观全诗,语言典雅清丽,用韵用典独具匠心,起承转合章法有致,把“喜得友人书”的因缘与心情写得恰到好处而委婉动人,表现了诗人不俗的动力。
二十年前,本人曾写过《次韵红楼梦菊花诗12首》,其中一首《画菊》录于下,亦请临江仙诗社诗友评点指正为盼。
七律 画菊
文/戴铁杵
挥毫展纸我非狂,菊韵从心细忖量。
滴翠叶沾三径露,摇青枝耐五更霜。
休云秋色输春色,雅爱花香杂墨香。
画得千张悬四壁,不教风雨湿重阳。
2020年9月14日于扬州

作者简介:
戴铁杵,江苏扬州市人。1982年江苏大学毕业后,先后任扬州市江都区邵伯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江都区技改主任。爱诗词创作,著有诗集《听鹂一江春》。诗观:贴近时代、贴近民生、贴近生活,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