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翟志海个人公众号
精英集团董事长兼总裁 翟志海

今天我们继续带来“翟志海逐梦足迹”的系列文章,讲述翟志海先生从求学到立志报国,再到后来走上创业之路,为振兴中国经济、教育和足球而不懈奋斗的不凡历程。
本文是这个系列的第二篇《我在车辆厂的日子》,翟志海先生毕业进入工厂,在繁重、枯燥的工作中,开始了一段持续学习、强身健体、磨砺意志的成长时光!
1981年7月,在火辣辣阳光的炙烤中,热血澎湃的翟志海到石家庄车辆厂报到。进入车辆厂,悠久的厂史,高大的厂房,整齐的流水线,一个直属铁道部的大型企业,一切都很新鲜。
▲ 1981-1988年,翟志海原工作单位——石家庄车辆厂这是一个近万人的大厂,每年仅新分来的大学毕业生就有上百名,翟志海这样的技校毕业生只能分配到工作第一线,他被分配到钢架车间挖补班。
原想倾自己之所学,为企业做贡献,但书本知识与实际操作难以对接,志向高远与现实惨淡反衬明显。
瞅着与自己干同样工作的老工人那种“螺丝钉”的生存状态,翟志海意识到了技校时想象的“发挥作用”的反差。
时间一长,不禁反思,这样的工作不具有挑战性,日日如此,年年重复,难道我的一生就如此度过吗?
翟志海在技校学习那段岁月,曾一度觉得当个技术工人也不错,也算是用知识改变命运,用技能改变现状,可以为国家做贡献了。但是,这番“技术报国”的热情之火还未来得及燃烧,就被现实工作的单调之水浇灭了。
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中国,国家实行改革开放不久,落后的经济状况还没得到根本改变,无数国人都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经济建设的大潮之中。时代的烙印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翟志海也一样,对未来的憧憬像火一样烧灼着他的心,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添砖加瓦、建功立业的抱负时刻充溢着他的脑海。
翟志海虽然有很多感触、很多问号、很多想法在大脑中闪现,但初来乍到,既来之则安之,平凡岗位也荣光。
挖补班的任务就是对焊接的钢架焊口进行检查,发现掺杂、气孔进行挖补式修复,达到焊接规范要求,保证钢架焊接质量。这项工作虽然简单、枯燥,却是钢架焊接不可缺少的重要一步,也是保证钢架焊接质量的重要环节。
翟志海虽然内心不情愿,但工作起来从不懈怠,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每次都是认真检查,用心判断,耐心修复,确保达到规范要求。
工作中他把动手与动脑结合起来,通过看、敲、听、挖等方法检验,注重总结工作经验,提高熟练程度,力争一次修复成功。
他这种敬业精神和对工作极端负责的态度,促进了个人技术的提升,也使他很快成为钢架挖补班的佼佼者。
“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是年,学习氛围异常浓厚,有志青年纷纷卷入其中。
翟志海雄心勃勃,一定要邃密群科,用知识改变命运,以学问报效国家。业余时间他主动学习,常常通宵达旦,废寝忘食;与工友深入探讨,互相勉励,相期邈云汉。
得知电大班开始举办,翟志海毫不犹豫,立即报名参加。求知的欲望激励着他,促使他必须抓住这一机遇,为自己争口气。何况报考专业是“企业管理”,当时属于热门,对他未来发展十分有利。
苍天不负有心人,1983年8月,翟志海以新华区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取了石家庄广播电视大学企业管理专业。
工友羡慕,朋友祝贺。但由于他是工人岗位,学习不能脱产,如何保证白天有足够的时间听课,成了摆在他面前最大的难题。
为了确保上课时间,开学的第一天,翟志海主动申请上夜班。
夜班主要是清理白天切割下来的车辆废件,又脏又累,没有人愿意干,更是年轻人少有的选择。有人以为这个戴眼镜的小伙子脑子出了毛病。他们哪里晓得,这个深更半夜淌着热汗使足力气拉动板车的青年人,心头燃烧的是一把憧憬未来的青春之火,他正在朝着自己设计的目标大步迈进。
▲ 1983-1987年,翟志海每天晚上加班的车间翟志海知道自己当时别无选择,内心只有一种想法:只要能保障白天有时间听课学习,再苦再累再脏的活都能接受。
从此,每天别人下班后,翟志海独自一人走进车间,从夜里11点加班到次日凌晨5点。每天上班摆在他面前的是白日维修火车扔了遍地的废部件、废铁皮、烂木板,拎起来往拉车上一扔,“咣”的声音在寂静的车间里震得山响。
装满一车足有1000多斤,需拉到距车间1000多米外的堆放点,一般的人不紧不慢要干七八个小时。翟志海着急,拼命地拉,那真是在拼命。汗如水似地往下流,眼镜直往下滑,不一会儿,仅穿了一条的短裤也粘在身上。
没拉几趟,架子车一边的轮胎扎了,车歪歪斜斜走不稳,翟志海干脆把另一边的轮胎也放掉气,没气的车轮就像粘在地上一样,翟志海腰弓得已与地面平行,鼻子沉重的呼吸几乎要把口罩撕出两个洞来,拉十几米就要喘口气歇一歇。
拉完废料赶快清扫车间,飞扬的尘土中什么都看不见,只听见扫帚的响声。中学学工学农时翟志海下过煤窑,他觉得此时的滋味和煤窑差不多,灰尘却要比矿洞里严重得多。迷蒙中的他觉出黑色的汗珠滑过眼角,脑海中却是遥远的理想在耳边喁喁相诉,激活着他已经僵滞的双手。
当夜班结束,翟志海疲惫地走出车间,心中却对即将到来的光明泛起快乐的想象。干事业怎么能不吃苦呢?“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每天他都会用挂在自己宿舍里的这句话鼓励自己。
就这样翟志海一连上了四年的夜班,无论盛夏寒冬,每天夜里他都是汗流浃背地拉着沉重的人力车,在车间清理铁皮废料,一干一个通宵,一干一身黑灰。
清晨他把自己冲洗干净后,就匆匆赶往电大课堂上课。这种任劳任怨的态度,反映出的是翟志海优秀的职业道德和吃苦耐劳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有这种精神就没有干不好的事,就没有干不成的事。
1986年8月,电大自费学习毕业后,翟志海有了更高理想,不仅要接着读大学本科,还要考取研究生,只有考上研究生,才能跃上一个新台阶。
▲ 1986年8月,翟志海(第四排左起九)电大毕业合影
为此他又参加了自学考试,学习工业会计,同时刻苦攻读英语。新概念英语学完第三册,大学英语四册全部学完后,他的口语相当熟练,常常与自考英语专业的舍友用外语对话,相互取笑,学习虽苦,但乐在其中。
除了工作,翟志海把所有的时间几乎都用在了自学考试和英语学习上,常常数月不回家。工友们都说他学“疯”了。
那时,年轻人大多数都在谈恋爱,花前月下享受青春好时光,翟志海却一门心思在书本上。这一年,他已经25岁了,还没有正式考虑自己的婚姻大事,学习是他唯一的兴趣。
那时在他大脑中已经有了一个明确的想法,一直学下去,直到硕士、博士,将来用更深厚的学识为国家建设做贡献,把自己的价值发挥到极致。
坚忍的意志、崇高的追求,激励着他的学习,最后他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自学考试科目。
拿到电大文凭后,翟志海并没有得到车辆厂的褒奖,也没有引起领导的重视。英雄无用武之地,怀揣梦想难实现,个人才华难施展,这可能就是他后来辞去工作、独自创业的根由之所在。
自我磨砺强意志
翟志海在读电大时,内心总有一个想法:年轻人应该像部队的战士那样,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强身健体,磨砺意志。
于是他给本来已相当艰巨的上班和上课生活加码——每天清晨5点练长跑。
他每天坚持5点起床练长跑,从车辆厂跑到棉一,再绕九中路到石岗大街,从省二院返回。不论寒冬盛夏,不论刮风下雨,坚持锻炼不间断。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身体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吃苦耐劳的精神得到磨炼。
当年冬季,车辆厂举办冬季长跑比赛,翟志海毫不犹豫报了名。他心里暗暗想,我要通过这次冬季长跑检验一下自己晨练的效果,展示一下自己的实力。
当时厂里有很多从体工大队转来的同事,训练极其专业,每天饮食、运动量、运动器械,都有严格规程,翟志海却因陋就简,土打土闹,以增强体能、磨砺意志为长跑的最高境界。
为迎接冬季长跑比赛,他积极备赛,每次长跑都用电子表计时,准确掌握自己的提升情况。通过自己暗暗努力,在长跑速度、耐力、体质方面都有了新的提升。
比赛那天,有很多专业长跑运动员参加,大家都觉得冠军一定是在体工大队的人员中产生。翟志海参赛并不是为了夺名次,所以精神状态格外好,身心愉悦,轻装上阵,旨在拼力一搏,展示坚持长跑的效果。
但比赛下来,谁也没有想到戴着近视眼镜、文质彬彬的翟志海竟然跑了个第一,这令专业队员大惊失色,深感意外。
为不断磨砺自己的毅力,暑假电大放假空隙,翟志海约上三名工友,每人携带120元路费,骑自行车旅行,从石家庄出发,经保定、北京、天津、唐山到山海关,一路饱览河山,畅想未来。

▲ 翟志海(右一)与三位工友骑自行车旅游
四人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到达唐山地界时,不料遭遇台风来袭,狂风大作,暴雨倾盆,慌忙中四人分散成两组,翟志海和一名工友不见同伴,冒雨赶赴秦皇岛。台风呼啸,同伴音信全无,身上的钱所剩无几。
等台风过后,上街买烧饼充饥,正遇到失散的两位同伴,其中一名缠着绷带,一瘸一拐迎面走来。四人相见,百感交集。原来,队友自行车出故障,冒雨推车百余里,遍寻同伴不遇,不期邂逅异乡街头。
回首工学兼顾的日子,翟志海感慨万千。他说:“四年的坚守,做到了工作、学习、锻炼三不误,付出了超乎常人的努力。这种努力不仅磨砺了自己的意志,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更为重要的是升华了自己的思想品格,笃定了志向。”
经历艰难生活的磨砺,才能丰满羽翼,有朝一日一定会像待飞的雏鹰蜕变成翱翔天空的雄鹰。矢志不移、迎难而上、知难而进、坚韧自信,就是翟志海以后事业能够成功的“秘诀”!
■ 翟志海筑梦足迹
经历了在工厂的学习历练,翟志海即将开启“下海”创业之路......(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