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辛勤
长期以来,与许多家长聊起带娃、管孩子,感触很多,悟出“六和”、“六戒”,整理成条,以飨读者。
“六和”融神兽
1、 家庭要和。
绝大多数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祖辈,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很难一致,且各执己见。特别悲催的、不可思议的是,孩子的爷爷奶奶,几乎一直与家人意见“相左”。不过,她们是清清楚楚的一再犯错。比如,总让孙子多吃,直至积食;越俎代苞,什么都要替娃去做,剥夺娃的成长等。在大家各执己见中,少数家庭会有一个“权威”说了算,这就比较好。虽然难以避免负能污染,但起码可以避免孩子无所适从。有的家就是这样,在管孩子时,有一个大人是权威。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权威的“是”和“正”很重要!当然,孩子的教育,应以其父母、特别是母亲为第一责任人。这第一责任人的“是”,“正”更重要!一个女人的素养,影响三代人。
这种各执己见的现象普遍存在。因为一般是妈妈们管娃多些,往往却对其他成员无法制约。所以,非常烦恼,慍怒。这就是不良的“原生态家庭”。因此,家庭成员中的成人,应当“和为贵”。在管孩子时,尤其应当“和为一团”,不可各执己见。要和,首先得除躁。除躁也要维度对头。古人云,儿女自有儿女福。每个孩子的潜质都不同。因此,我们对孩子有期待,有引导,有培育,这都没错。但是,且忌目标过高,不可因急于求成而揠苗助长,更不可因过于上心而烦躁互怼。
二、提升要和。
1、以平和的心态提升自己。“提升”不是贬义,是正向目标,不是有了问题才针对性地去提升。很多人,虽然认可提升,但不会自觉地去提升。因为维度的错位,人们往往就把提升自己搁置下来了。 提升首先是提升自己的“是”和“正”。面对孩子本身,大人就不是全是全正全能的。有很多地方就没有自己的孩子懂的多、会的多。何况,为人师长,对孩子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内涵,以及在传、帮、带的能力、水平上,很难先天具备。因此,首先得虔诚地、认真地、不断地提升自己!以为是老师,是老子,就当然是师父的理念,是极错误的。可悲的是,这样的理念,涵盖面太大了
2、以平和的心态平等对待孩子和家人。老师之于学生,就是师道尊严;父母之于孩子,应是人生伴行。对家人,尤其是对孩子,不要做保育员,不要做拯救者。更不要把在外面的“威风”、情绪和“惯性”带到家里。对亲人的N多“恨不能”,欲敦改之,很有害!首先是做朋友。做朋友对于很多家长能做到。做不到的是是否能成为挚友,铁哥们。
三、处事要和。
这个是最难的。也是原生态家庭建设的关键。
1、冷静。这个人人都懂的道理,往往是临事时就失控了。尤其是在面对亲人的重要事情时,关系最密切的双方意见相左时,都认为自己是负责任的,是对的。因此,最易怒怼,每每如此。要努力学会“深呼吸”。
2、 不争。在无法统一时,休止辩争。家里是说不清理的,更别非要争个输赢。
3、遵从。一般情况下,只要不是很显现的问题(即使错了,也危害不到那里去之类的),不妨尊重对方的“面子”,放弃自己的坚持,按Ta的去办。让实践,让孩子去证明。只要不是马上会有“险情”的事,都可以这样尝试。
4、 方式要和。
1、 信任。不要小看小屁孩。要”强制”自己相信孩子、高看孩子。孩子比大人“懂得”自己更懂得大人。不要企图和孩子“斗智”,更不要使用情感暴力!是的,孩子必定是孩子,他们的心智在发育成长期,其情商智商当然不能和大人比。但是,并不等于他们什么都不知道。他们可能什么都“知道”,特别是大人的负能量。孩子对大人深层次、浅层次的、表现出来与潜在的负量,只不过是在态度上、视觉上和认知程度上不同罢了。
2、 交流。信任做到了,这点就容易了。但是,交流什么?如何交流?必须做功课。既要有“预谋”,又要像是“不经意间”,更要有随时“遭遇”时的应对的功夫。
3、规避。对家里、社会上的“污染”(包括前面说到的某位大人的错误意见起支配作用的状态),要谨慎地、迂回地、合情合理地去规避,去利导。特别是对家里某大人的错误,不可以直抒直击。同样,要相信孩子的辩识力。
五、探讨要和。
1、择机。大人关于孩子的交流,对的时间对的氛围很重要。要在和风细雨中“育苗”。千万不要当孩子面交流(有的具体事、比较急办的事可以当面商量)。
2、平和。以怼交流,不但绝无效果,还会有不良后果。
3、缓冲。当一方不善交流,“拒绝”沟通时,不建议强求。
4、放手。争论不休时,先放弃。要敢于放手。不要让孩子为难。
六、家校要和。
1、要勤和带班代课老师交流,真实掌握孩子各方面动态。
2、要尽力鼓励支持孩子参加学校的“功课外”活动。
3、不要在孩子面前“诽谤”学校的老师和安排。
4、不要因为孩子“吃亏了”去学校闹事。
5、要注意与学校一致地培养孩子的正能量。
“六戒”融神兽
一、戒刚愎自用,“能不够”。这一点很多人不会承认。觉得自己很虚心,很平凡,很务实。但是,潜意识里只会认为孩子不争气(有人甚至觉得是父、母亲遗传基因不好),而不会认为自己有问题。即使自省,也是找末,而不溯本。
其实是“自欺欺人”的“携‘能’自信”。
二、戒“自以为了解”。比起孩子的其他血亲,父母亲、尤其是母亲应该是最了解孩子的。但是,父母亲、尤其是母亲的认识方法、情感角度、自身素养,极大限度地影响了对孩子的了解。所以,对孩子出现的一些问题会惊悚、迷茫,对一些“达成共识”的、反复纠正的,却“屡教不改”的问题、现像,不可思议,急躁难耐。其实还是了解太浅。
三、戒趋众心理。总担心孩子比别人少学了什么。总担心因“决策失误”而耽搁了孩子的什么。“精准报班”后,在各种考级中又忐忐忑忑。对孩子考试的分数,滿意的时候少,“恨其不争”的时候多。这种负能的循环,其实是既自煎又煎娃。
四、戒与别的孩子比照。一方面,羡慕嫉妒同龄“综合优秀”的孩子,有意无意地在孩子面前不加掩饰地夸人家;一方面又欣赏自己孩子的一些优秀。但是,比孩子的差很“自觉”;对孩子的优,虽然能及时表扬(往往是“言不由衷”),却不能科学地予以肯定。
五、戒做“两面人”。相信一般人主观上都会给孩子正三观(个别糟糕的大人除外)。但是,客观上的表率却是大多数人做不到的(同样,少数优秀的大人除外)。可怕、可悲的是,一些人在要求、培养孩子的正能时,却“背着”孩子在“干坏事”。而恐怖的是自己对所干“坏事”无觉察、无认识。比如,一、维度方面:理念上的狭隘偏见,情感上的厚此薄彼,为人上的主观臆断,处事上的”九九算盘”,发展上的“恨天不公”,家庭里的无端猜忌。二、行为方面:自律欠缺,夫妻纷争,愠怼老人,揶揄他人等。这些,有几个人会静心虚心反思反省?而这些,孩子其实是“火眼金晴”!面对孩子,你非如来,充其量是二郎神。
原生态家庭对孩子影响至深至远!特别要忌讳的是,不要总把良好的原生态家庭建设推诿于家人!
6、 戒懒、怨。不能设想对过好日子自己都缺乏信心的懦夫,怨妇,会管好孩子。只要父母在倾心家庭建设前提下由衷地、虔诚地提升自己,合力而为,孩子的“问题”,就会大概率地应刃而解。
编辑 :赵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