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迂,辞以情发”
——吕秀彬美文《故园叶落,小镇知秋》赏析(美评16)
连同该文,我对吕秀彬的美文已作了16篇评论。大约第2篇美评是《满园春色关不住》,是对吕文《小镇的春》的评论。我称它为吕秀彬“小镇四季奏鸣曲”的首章。我写的第3篇评论叫《岁月人间促,此地烟霞多》,是对吕文《小镇的夏》的评论。可视为吕秀彬”小镇四季奏鸣曲”的第二乐章。而今天写的《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迂,辞以其发》是吕文《故园叶落,小镇知秋》的美文评析。可视为吕秀彬“小镇四季奏鸣曲”的第三乐章。在以后的某日,吕秀彬只要再写上一篇“霰雪无垠”的《小镇之冬》,那“小镇四季奏鸣曲”的第四乐章就出来了。这样,吕氏的“小镇四季奏鸣曲”就齐备了。
这篇美文有以下特色:1、拟题爽利。用了两个并列的短语,也是短句,且每句主谓宾齐备:“故园∥叶丨落”,“小镇∥知丨秋”;2、文章的首尾,相互掩映,顾后而瞻前。文章以“小楼一夜听雨”起首,这是“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截语。段尾,“秋,的确已经悄然来临了。”揭示了题意。
文章的结尾,作者说自己“心如一池秋水,身似不系之舟”“静静地伫立在小镇的深秋”。有关文字皆点在“秋”上。“首”顾“后”(尾),“尾”则瞻“前”(首)。互相照拂,互相掩映。而结尾中的“心如一池秋水,身似不系之舟”,语意出于庄子的“心如枯槁之木,含藏光彩;身如不系之舟,逍遥自在。”和苏轼的“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作者消蚀了庄的哲学、禅宗的意蘊,苏的鉴于流谪蛮荒之地的心理上的颓唐,而独立寒秋,决意把控人生,让自己“在秋色的晕染中化作一丝晚霞,空灵着小镇秋的意象,于无意中让看风景的人细细地品读”。
秋肃、秋煞已经被欧阳修在《秋声赋》中渲染得如此不堪。历代诗人又怎么说呢?宋玉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苏颋(tǐng)借题发挥一下,写出了“心结逢遥落,秋声不可闻”;杜甫老先生则写下了颇为伤感的“丛菊两并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的诗句;张仲素则写离情萦怀的思妇的心曲:“碧窗新日蔼春晖,愁听寒螀(jiāng寒蝉)泪湿衣。”这些诗句道出了诗人悲戚、哀怨、衰飒的心绪。但是力主“我言秋日胜春朝”的吕秀彬,在美文中呈现的却是另一种意象。这就要谈到吕文的文章布局了。
美文除头尾各自成段外,第2自然段为以下各段引领。该段中“淋落”和“零落”两词,分寸感十足,“淋落”这一动词,是用来描写因秋风秋雨而不见踪影的“在巷口纳凉的老头老太们”;“零落”这一形容词作动词用,则形容“一串串凌霄”,因风雨侵袭而残败,摇落成近尘泥的红雨。这是陆游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和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两诗诗境的共融的意象。
第3自然段为第3段。姑娘们调弄汝珍故居的皂角树的皂角为护发珍品,是对李汝珍的怀念。段意是怀秋。
第4自然段为第4段。西顾巷汪家五魁荣宗耀国是小镇的骄傲。段意是忆秋。
第5第6第7自然段组成第5段,谈盐河垂钓,段意是享秋。
第6段即为原第8自然段,写秋园今昔。段意为念秋。文中的“几只白鹭,恣意地在池塘旁觅食,点点纯粹的白色,恰似秋的感叹号。”这种既空灵又写实的景象,是“流连万象”“写气图貌”,如周颐所言:“淡远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在言外。”我们仿佛看到那只伫水的白鹤,幻化成矗立苍茫天地间的顶天立地的惊叹号,惊叹于世事纷繁;惊叹于昔非今比的小镇繁荣;惊叹于亘古不变的秋色绵绵、秋意漫漫;惊叹于“秋风秋雨秋色里,岁丰人晏又一秋”!
2020.9.4

附:《小镇的秋》作者:吕秀彬
小楼一夜听雨,清晨起来,窗台下已堆积厚厚的一层黄叶,湿湿的,像一枚枚不慎落水的名片,阅读那一条条横斜有致的叶脉,我知道,秋,的确已经悄然来临了。
与我毗邻的小巷,已经没有夏日的喧闹。那些摇着蒲扇,在巷口纳凉的老头老太们,被这场秋风秋雨,淋落得不见踪影;只有小巷深深,还像原来一样,默默地绵延着亘古不变地诗行;可是,黛黑色墙壁上一串串凌霄,已经零落成满地红雨,为小巷铺了一层绯红的地毯;而牵牛花的蓝朵,却开满瓦沟墙畔,花的喇叭浸着水珠的晶莹,传递着秋的消息。
李汝珍故居的一隅,树龄已逾200岁的皂角,已经把刀形的果子,缀满树的枝头。秋风吹过,落叶飘飘,在天地间拉起翠黄的帘子;黑色的刀一样的皂角,就噼噼啪啪地在帘幕间坠落。这个时候,镇上的姑娘们,就会提着竹篮,背着柳篓,成群地前来捡拾皂角。她们会把皂角调弄得像化妆品一样精致。小镇不少姑娘们不喜欢用买来的洗发品,在姑娘们看来,不管它们包装得如何精美,名字如何好听,都不会改变化学的属性。皂角却好,纯天然的护发,从古至今,它洗黑洗亮了小镇多少姑娘们飘逸的青丝!
西顾巷里汪家大院的菊花开了,黄得像霞,白得像玉,紫得像琥珀……把整个的院子,渲染成一片七彩的世界。汪家大院出了“汪氏五魁”,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也是一个菊花盛开的秋天,他们离开了父母,告别了小镇,外出求学。临行前,母亲含着泪水,为每个孩子胸襟前别了一枝刚刚摘下的,还带着露水的菊花。从此,这些开放着母爱的花朵,总是在每一个难眠的秋夜,摇曳在兄弟五人的脑际、心海……当他们白发如银,回到小镇寻根的时候,就紧紧偎依着大院里那一丛丛如蝶一样烂漫,如霞一样绚丽的菊花。西风袅袅,乡思无涯……如今,斯人已去,只有菊花浓香依旧,美丽如初,每一丝秋菊的花瓣,都在讲述着一段古老的故事。
这个时令,最惬意的事,莫过于在周末的闲暇,提一支长竿,携二三好友,在古盐河的碧波里,垂钓秋的恬静与闲适。小镇曾因盐业的发达,一度成为淮北盐都;这里的盐义仓,曾是海属最大的盐业集散地。兴盛的盐业给河水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盐河;盐河,也成为小镇盐业运输,流通南北的枢纽。往事如烟,昨日舳舻绵延不再,今天前来拜访的,却是蓑衣斗笠垂钓客。
河水悠悠,朝阳脉脉。清澈与澄碧,写意着秋的韵致。这里水阔流急,是垂钓的天然鱼场;秋日水静流缓,更是下钩最佳时令。收获的鲫鱼最多,但运气好的时候,也能钓到肥硕的鳜鱼。晌午的时候,我们就在河岸搭起简易的锅灶,舀一锅清清的盐河水,点燃起从旷野里捡拾的豆叶豆根,把鱼儿清理干净,往锅里一扔,约莫一袋烟的时间,一股浓烈的鱼香就扑鼻而来。洁白的鱼汤滚沸着洁白的鱼儿,直惹得我们馋涎欲滴。摊开地毯,倒出酒儿,盛来鱼汤,加点佐料,秋的野炊便开始了……
一朵枯黄的落叶,像一只婆娑的蝴蝶,飘落在我的脸上,让我从酒的酽酽的醉里醒来。柔柔的秋草抚摸着我,酥酥的,痒痒的,仿佛在为我做深情的按摩。蝉鸣已经融入泥土,蛙声也从稻花香中消逝了。几朵白云从头顶缓缓飘过,天空就显得更加湛蓝而深邃。南归的大雁,排着人字型雁阵,鸣叫着出没在云的舒卷中……
与盐河毗邻而居的,是秋园。由民国时期主持盐政的风云人物缪秋杰倡导修建,一度显赫为苏北最大最富丽的园林。这里最美的景致,是“秋海观菊”、“秋分赏桂”、“秋水弄舟”——也许这正是“秋园”得名的来由,却在抗战中毁于兵燹,如今仅剩下残桥半座,死水一潭。几只白鹭,恣意地在池塘旁觅食,点点纯粹的白色,恰似秋的感叹号。
静静伫立在小镇的深秋,自己仿佛便是一只闲散的野鹤,不必匆匆寻找回家的路,心如一池秋水,身似不系之舟,在秋色的晕染中化作一丝晚霞,空灵着小镇秋的意象,于无意中让看风景的人细细地品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