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阴历逢一逢六的那天是集日。
据县志记载,老家从清代就开始设有集市了,中间很长的一段时间,几经战乱,时有时无。建国以后,又经历了恢复、关停、恢复的曲折过程。一个小小的集市,同样也反映着社会和经济的嬗变。
集市,实际上,在不少人的心中都存有一种情怀。那时,五天一个集,每逢集日,三里五村的人们都涌到镇上来赶集。集市设在顺城街,顺城街在县城里是最热闹的一条街道。街有不到二里长,不是很宽,道路的两边都是商铺。一到集日,来来往往的人就更多了。熙熙攘攘的人群,有时挤不过来,挤不过去的。不宽的路,从东到西,两旁摆满了种类繁多的小商品。集市上分有粮食市,日用杂品市,蔬菜肉蛋市,还有骡马市等等。集市上有自产自销的杂粮、蔬菜,也有从外地倒转过来的日杂物品。商贩们在街道两旁一个个的排开,把自己要卖的东西像搞展览似的,铺展在地面上,供人们选购。
赶集的人围拢着商贩,人们要是买的多了,商贩们脸上露出了笑容,又在不停的吆喝着。

整个集市随处可听到叫卖吆喝声,讨价还价声,谈笑声,有时还有喊骂声,各种各样的噪音混合在一起,散发出一种热闹的气息。特别是一到腊月,赶集的人更多了,三里五村的人都在急着办理年货,盘算着买这个买那个,买窗花儿,买年画儿,买过年的东西。
除了固定的摊位,还有一些是随街叫卖的商贩。像卖枣糕的,卖老鼠药的,卖掏耳朵勺的,卖膏药的。他们挤在人群中,来回穿梭,给集市又添了一些热闹和活力。
那时的人们,每逢集日,不管买不买东西,都要去逛逛集,好像到了集市走一趟,心里就踏实了。
集市热闹了好长一阵子,后来由于要“割尾巴”给关闭了。平时繁华热闹的景象,一下子冷清了下来。在我的印象中,那时只剩下了修鞋匠还在继续摆摊儿,缝缝补补;给牲口钉掌的铁匠炉,仍然炉火通红,叮叮当当的捶打声,砧子上飞溅着星星火光;豆腐房磨豆子的毛驴拉着磨盘,还在咯吱咯吱的一圈圈的转动。其他小手工作坊和各种买卖关系都被单一的形式取代了。
到了70年代末,集市又恢复了。昔日街上热闹的场面又出现了,后来,集市移到了新建的大市场,南来北往的人又聚到那里去了。有零售的,也有批发的,比以前更加的热闹了。

上学后,离开了家乡,来到了省城。在我居住的“城中村”周围,也有一个集市。说起来,好像有点不对称。其实“天下第一庄”,在上个世纪60年代末,才成为省城的。在许多方面,自然也就带有许多“庄”的民俗风气。这里的集市,不过和老家的时间不一样。每逢二逢七是集日,周围有个集市也倒很方便。到集市上可买到新鲜的蔬菜。后来,这个好几百户的村子在“城中村”改造中,全部给拆掉了,建成了一个占地近800亩的现代化商住一体的万达广场。据说,这是全国几十个万达广场中,占地面积最大的一个。
万达广场高楼林立,星级酒店现代高端,写字楼功能齐备,万达百货引领时尚。万达对面是高尔夫球场,绿茵遍地,起伏开阔,旁边是世纪公园,草木繁盛,湖水碧波荡漾。优美的环境与人居住地构成了和谐的统一体。白天,高架桥上下车水马龙,晚上霓虹灯闪烁着多彩的光芒。步行街,洋溢着现代的都市氛围。正像万达广告词说的:哪里有万达,哪里就是城市的中心。
“城中村”被改造了,原来,长期住在自家小院的人们也搬进了20多层的高楼里。听他们说,一搬进去还有点儿不习惯,小院子没有了,上了高楼就像关进了笼子里似的。这些人们住在高楼里,追忆着祖辈给留下的宅基地。一切都成了曾经的过去。

习惯了农家生活的人们,还想着要去赶集。没多久,社区又在新住宅区不远的僻静街道上,开设了集市。集市又热闹起来了,这里的人们,还有相邻小区的人们,又走下了高楼,逢二逢七,来到他们曾经习惯了的集市。
看来,千百年沧桑锻造出来的定时定点的小集市,是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和生命力的。集市是长期以来,人们在生活中形成的,最灵活、最简单的交易形式。他的便民性的特征,已构成了一种民俗文化,在人们的心中,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宋人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赶集的乡人和驮运的骡马在乡间小道上,渐次向城里集中,穿街入城的,记录了集市的繁荣。
看来,集市在社会发展中,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同样是社会生活中的一道风景线。


诵读者简介:
玉华,河北省怀来县人,教师,热爱本职工作。喜爱诵读,喜欢旅游。愿用温暖的声音和饱满的情感传播人世间的真善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