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血才有肉 造化高大上》
作者:秦 岛(香港)
昨晚早吃早睡,今晨早起旱饿。不吃煮鸡蛋了,简简单单想煮碗韭菜猪红汤做早餐,放了半小包涪陵麻辣榨菜添味。
香港人喜欢吃一碗韭菜猪红大肠,街边摊,茶餐厅,车仔粉面小店,都有这道平民小吃。

儿子刚读小学时,我去接他放学,他吵说饿了,于是常坐在球埸边车仔档前,吃上加大的一碗。里面加了黄金炸蒜,香油,酸辣榨菜或萝卜干,洒了当归浸的米酒辟腥,很好味好吃。反复交待回家不能说,否则妈咪要骂不卫生,下次没得吃。儿子猛点头。

饥不择食,我小时在乡间少油缺肉,早上稀饭配咸菜,就背起书包了。14岁高中时寄宿,一头书本一头米菜挑担走两个半小时山路。首日是带去的青菜,其余五天,都是炒咸菜,有几片猪肉渣就不错了。第三天就分蒸咸菜和蒸咸菜汤。俩堂舅是食堂炊事,有时给我"分剩"的教工新鲜肉菜,偶有猪血炒豆芽。我懂得他们兄弟的苦心关爱,一直感激于心。

以前乡村家家户户一年养一两头猪,剞猪时就有杀猪菜吃,也叫亲友和左邻右舍来分享,猪血大肠猪头肉煮农家咸菜,煮大锅干饭,男人再来一两碗家醸糯米酒,像过大节一样。小孩子等杀猪和过年,等到脖子长。
我是闽南人,漳州客家人,泉州女婿。我们客家人都爱吃大叶芥腌的咸菜,做出的大菜小吃真不少。如煮猪肉,桂竹笋,咸菜饭,咸菜扣肉,五花肉咸菜汤,排骨炖咸菜。我就用它煮猪血汤,色赭味香,爽而不腻。

闽南古城泉州的面线糊很出名,这种食店都有猪血汤。每次我回泉州,有三味是必吃的,即面线糊猪血汤和卤料拼碟。有时还要点烧肉粽和蚵仔煎,牛肉羹或芥菜饭。
在泉州,猪血汤可以说是最廉价而美味的小吃,还具有良好的补血功能。有泉州人的地方就有面线糊,有面线糊的地方就有猪血汤。泉州人有多爱面线糊,那就有多喜欢猪血汤。猪血,泉州人称为“猪料”,别以为这名字不好听,其实泉州人讲的是猪血的料理。如何料理猪血,这是有讲究的。一来是火候的控制,稍加不当,猪血就会变老;二来是中药包的投放,多放少放,猪血汤汤头都会偏差;三来是猪粕的添加,没有猪粕成不了泉州的猪血汤,但各家有各家的道法。

猪血,在广东香港叫猪红,又称液体肉、血豆腐和血花等,味甘、苦,性温,有补血美容的功效。富含维生素B2、维生素C、蛋白质、铁、磷、钙、尼克酸等营养成分。据本草纲目记载,猪血味咸,性平,主治,可生血、瘴气、中风、跌打损伤、骨折及头痛眩晕。

猪血含脂肪量极少,属低热量、低脂肪食品。含铁量非常丰富,比猪肝高两倍,比鸡蛋高18倍,比瘦肉高20倍。我娘不懂这些。她却常对我说,你经常在外面跑,多风尘,又坐办公室,空气不好。要多吃猪血,它可以补血净肺又清灰尘。

一道早已吃进记忆的人间美食,从故乡吃到香江,从渴望吃到永远。
人生如猪,都是从卑微开始,戆戆吃憨憨大;有血才有肉,能否吃出高大上,就要看各自的造化了。
2020.09.09

作者简介:
秦岛,出生于福建平和,香港报人、学者、诗人、作家、评论家、音乐人。北京师范大学特约研究员,华侨大学客座教授,香港中观研究所研究员。厦门大学毕业后任中国新闻社记者。各项作品在内地和香港获奖逾50次 ,散文获《人民日报》征文奖。26岁时的诗集《渴望夏季雨》引起关注。赴港后任香港《东方日报》副总编辑,《大公报》副主笔。首提「新闻散文」创新文体、「一国两制新闻学」研究体系。首研「头条新闻」传播模式。迄今已完成诗歌、散文、随笔、歌词、文学评论、新闻研究作品约90部。香港中国理想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香港当代作家协会创会执行会长,香港报告文学学会创会副会长,香港文学促进会副理事长,香港中华文化总会常务理事,香港《当代文学》及《华夏纪实》杂志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