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进洛宁县涧口乡鳔池村,蓝天白云掩映下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新村格外壮丽,明净的乡村小道,靓丽的绿化带,成排的两层小楼,统一的灰瓦、白墙、红房檐,翠竹环绕。
现年77岁的潘学起是洛宁县涧口乡鳔池村人,祖祖辈辈没有走出过深山。自打出生起,就住在一个两三间的土坯房里,结婚后虽自建了三间土坯房,但年久失修,显得昏暗潮湿,加上六个子女,更加显得拥挤不堪。
年轻时的潘学起为了养育六个孩子,终日勤勤恳恳地在六七亩土地里耕作,早出晚归,养过羊、放过牛,可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苦劳作并没有改变他们家穷困的生活,他的六个子女因为贫穷也都没有读完初中而辍学。他那时便就树立了一个愿望,就是要走出这贫瘠的大山,让子孙后代能过上幸福生活。
2005年,当得知鳔池村要迁村时,50多岁的潘学起第一时间报了名,成为他们村第一批搬迁户。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他选了新住址、盖起了新房。在新村凭借着勤奋的劳作、在外务工,潘学起一家生活逐步有了起色。
现在潘学起四个女儿均已出嫁,大儿子在家干起了规模化养羊,老二一家在新疆务工。他现在也已抱上了重孙子,自己每月也享受低保收入、老年金、村干部补贴,一个月有500多元的收入,身体健朗、思路清晰的他,也没什么大病,吃穿不愁,过上了他理想的美好生活。
潘学起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还能过上这么幸福的生活,以前的鳔池村到处是石头,是洛宁县远近闻名石头多、毛驴多、光棍汉多的“三多村”。
同时,由于鳔池村是典型的小村大地盘,各村民组之间的距离都有几公里远。村民居住分散,离学校远,孩子上学难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村民。
鳔池村的代群平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三十多岁的她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她的大儿子17岁,小儿子8岁多。以前住在大山的老村里最发愁的是她得需要下山陪读,期间光租房子就先后换了九个地方,家里全靠一些薄田和丈夫外出打工维持生计,日子过得紧紧巴巴。

搬到新村后,现在她最幸福的莫过于孩子可以就近上学,同时在“金牛”扶贫政策的支持下,养了近三十多头牛,这几年不仅脱了贫致了富,还建起了新房,闲时还可以在村文化广场跳跳广场舞。
近年来,鳔池村通过发展“金鸡”、“金牛”、“金融”扶贫政策和光伏发电等项目,截止到现在,共脱贫65户232人,实现整村脱贫摘帽,剩余还有5户5人未脱贫者有望在今年九月底实现全部脱贫。
目前,鳔池村依托4A级景区神灵寨通道,积极升级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开发民俗文化、特色餐饮等,将其打造成特色突出的文旅小镇,以此增加村民致富渠道,提升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洛宁县委宣传部/翟继业/图片/杜明芮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