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四平素有二人转之乡的美称,二人转是东北特有的文化艺术,是东北独特的文化地域产物,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特点。建国后的四平二人转,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改革创新的二人转曾享誉全国,在吉林省乃至全国都有很高的声誉,而且梨树县被中国曲艺家协会授予《二人转之乡》的美称,这是国家及中国曲艺界对四平及梨树县二人转最大的肯定,也是我们四平人最大的荣誉和骄傲,我们是二人转之乡当之无愧。
四平的二人转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经梨树县二人转专业人员研究,二人转这门东北特有的乡土艺术,在清朝乾隆年间就已经在梨树这块热土上扎根演出了(梨树县编辑出版的《梨树二人转》一书“梨树二人转史记”中,作者车前子先生有着详细的研究描述及讲解。见该书正文第二页开始)。这一时期的四平二人转不仅在梨树有演出活动,在我市其它地方也是非常活跃广泛,如怀德县(现在的公主岭市)、双辽县(现在的双辽市)亦有与梨树县一样的演出及互相流动演出活动,所以说四平的二人转历史非常悠久。
解放前,我市的二人转基本都是草台班子,临时搭建、临时搭档。很大一部分都是高粱红唱手,高粱红唱手的意思就是农忙在家种地,农闲搭班去唱戏。既是农闲一种丰富的娱乐活动,又是对二人转演唱技艺人的生活经济补充。过去的二人转很简单,大的活动有搭档戏班,小的活动既有一个人一副竹板或一副手玉子、一把二胡,即可在农村的连二炕上或说或唱大半宿,可以唱大鼓、唱靠山调、唱小曲小调,唱各种关内戏曲杂剧选段,说快书、说评书,表演杂耍等各种戏曲曲艺形式,这在东北这铺大炕上,就都叫蹦蹦戏、双玩艺、二人转等称呼。一人演出叫单出头,二人演出叫双玩艺,三人以上有人物的亦称拉场戏。戏中人物也从关内的公子小姐变成了东北泼辣直爽能干的丫头小子,最后逐渐演变成了地地道道的东北人,东北戏,并被东北老百姓所喜闻乐见。演出地点逐渐从农户发展到大车店、淘金窝棚和公共娱乐场所。二人转不仅在东北流传,在内蒙古东部大片区域也是非常受老百姓欢迎和喜爱的。生活在农村里的庄稼人,对于常演出常下单的剧目都能耳熟能详,辟如西厢、蓝桥、游春、回杯、泼水等段子,哪一个东北农村汉子和妇女都能哼唱上几句,甚至有喜爱的能对几种不同唱段倒背如流,精彩之处唱得是声情并茂惟妙惟肖。
二人转演员最初最大的特点:都是男演员,没有女演员。唱女角的叫上妆、蜡花,也叫包头的,亦为旦角。唱下妆的被称为丑子亦为丑。所以说,有些电视剧想当然的表述二人转戏班女演员被侮辱,这都是不大可能的事,因为唱二人转的在民国以前根本没有女演员,倒是有不少地主富户人家好看的大闺女被唱上妆的暗中拐跑的爱情故事。女演员的出现基本在民国后期才有所见,但也是星星点点,难得一见,这就是解放前东北二人转的大致情况。
二人转女演员的大量出现,是在解放后。妇女翻身了,当家做主了,社会也稳定了,妇女出来工作了,唱戏也可以是正当的职业工作了,这才有了大量的二人转女演员的出现,并有了二人转的男女分篇,以前都是旦、丑分包赶角。
二人转的称呼在解放前虽然有,但也不是固定的,解放前二人转的称呼很多,如蹦蹦、蹦子、落子、双条子、地秧歌等等,二人转的称呼是新中国成立后,在1952年全国地方戏汇演中,有人提出蹦蹦的名字不好听,多有贬义,提出叫二人转好一些,这一提议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最后固定流传下来。解放后,我市历届政府都很重视文化娱乐宣传工作,上世纪50年代后,我们四平各市县先后成立了由政府管理的专业演出团体,当时的四平专区及四平市先后成立了黄梅戏剧团、越剧团、评剧团、地方戏团,四平专区所属梨树、怀德、双辽、伊通,隶属四平的辽源市及东丰县先后成立了评剧团及二人转地方戏团。政府各部门还为剧团配备了专业的编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