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遍地风情皆画卷
荣玉奇
最近在央视6频道,又一次看到老电影——《柳堡的故事》,虽然这是黑白片,我却很喜欢这部电影。这是由陶玉玲主演的一部电影,影片中展现的苏北风光非常美,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电影的主题歌是《九九艳阳天》也很好听,至今这首歌还在被传唱着。
记得当年我看了这部电影,感受十分深刻,曾写下一篇影评感受文章——《遍地风情皆画卷》,有幸被《中国青年报》刊登,并得到了20元的稿酬。而那时我的月薪,也不过七八十元,20元相当于月薪的四分之一,已经很可观了。如果今天在媒体发表一篇文章,能得到月薪的四分之一,那就是1000多元,那几乎是不可思议的事。因为现在报刊的稿酬都比较低,比如地市级报刊发一篇千字左右的文章,稿酬才十几元,省报也不过七八十元。而在当时,文章能登上《中国青年报》,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当年,不知哪来的一股子劲头,对写稿十分地狂热,一步步由地市级报纸到省报,然后冲到中央级报纸,自我感觉小有成就,颇有点荣耀。如今,那股子劲头和激情,已经不见了。也许这和年龄有很大关系,因为我已经成为一位赋闲在家的退休老汉,大概这就是老了,进入暮年了,只有回忆的份儿了。
下面就是这篇文章:
遍地风情皆画卷
看过影片《柳堡的故事》的人,都感到这部影片很美。美在哪里?美在一种特有的风情。你看:河塘、云影、麦苗,蚕豆花,风车在转呀转,水在哗哗地流。令人感到苏北那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恬淡的田园风光。就是二妹子和班长划船时,也只有咿呀的摇橹声,两人默默相对,只有偶然间才用深情的一瞥,表达那难言的幸福……这一组镜头连在一起,就像一轴色彩明丽、情味醇厚的风情画卷。
这就是风情美,它有着独特的情调和色彩,既表现出自然风物之美,又表现了社会风尚之美。
只是单纯的自然风物之美,并不能称为风情美,因为只有有了人的活动,自然风物才会被赋予社会性。风物美还表现了审美主题的主观性之美。
世界上有不少名城,或弥漫着艺术气氛,或呈现出奇丽景致,或染上宗教色彩——都表现了风情之美。例如被称为“音乐之都”的维也纳,到处可见古色古香的歌剧院、音乐厅,昼夜乐音袅袅,空中好像回荡着美妙的旋律,使人沉浸在音乐美的艺术享受之中。雕塑古城罗马,触目皆是精雕细刻、仪态万千的雕像,如果说中国古代曾有“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的建筑美谈,那么在罗马则大有“五步一石雕,十步一铜像”的艺术盛景。有人曾幽默地说:“罗马的雕塑之多,并不比它的居民少。”金色的曼谷,是千佛之国的圣地,具有棕榈常绿、鲜花醉眼的热带风光,特别是它那浓烈的宗教色彩令人惊讶;这里到处是金碧辉煌的庙宇,高耸入云的佛塔,香火缭绕的殿堂,前来祈祷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简直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了。
世界各地的人民和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与性格气质,也都表现出了一种风情之美。
(本文原载1987年7月19日《中国青年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