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声乐老师
文/周丽纯
我时常会想起教过我声乐的郎老师。每次想起她,便有一种温暖在心中环绕。
郎老师是老年大学的外聘女声乐教师。那年我是插班到她这个班级学习的,跟她学过两年左右的声乐。郎老师当时有六十出头的年纪,身材苗条,皮肤白皙,戴着一副近视镜,齐耳的短发,额前有刘海。上身穿一件黑色的高领绒衣,颈上挂一串红色的珠链,下身穿一条到脚踝的黑色长裙,特有艺术家的范。
因为是插班生,我又一点声乐基础没有,不会识简谱,有点跟不上大家的进度。不知是郎老师有意还是无意,每次上课之初她都要讲上几句简谱知识,让我这个新生能够尽快地懂得乐理。
郎老师常对大家说:“我希望同学们不要带着玩的心态来学习,要带着认真的态度来学习声乐。想学就要学好,出去唱歌,也让别人感觉你发声很标准,很专业,让人听出来你是学过声乐的人。”她是让我们端正学习态度。
在发音练习的时候,她对我们这些文化低,领会慢的老年学员,总是不厌其烦,反复练习。方法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像什么叫头声、声音要靠后、气往下走、打开胸腔、张开嘴等等。边说边做着示范,她把嘴张得很大,让我们看她的口型。她的耳朵特别好使,四十多个学生,谁发音不准,她都能听出来,及时地纠正你。
郎老师时常让同学们到前台来试唱。有时她的眼光投向我,可我像小学生似的,真怕老师点我名,躲闪着老师的目光,没有勇气上台。这时她抿嘴微笑一下,幽默地用东北口音夸张地对大家说:咋回事啊?俺单独教你,咋还不上来啊?瞧不起俺呗!”逗得大家呵呵笑了,缓解了紧张的气氛。还能说啥那呢,到前面去试唱让老师指点吧!
本来郎老师是不需要对我们这些成年人进行思想教育,告诉你怎样做人的。但她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只举一例,郎老师在每次上课之前都要在黑板上写上一两句人生哲理,她的板书写的特别漂亮。虽然这些名言警句在网络上或者书籍中都能够查得到,但我缺很少主动去查看。而当朗老师写在黑板上的时候,我就觉得耳目一新,深有感悟。她并不给我们讲解其中的道理,她让我们这些成年人自己去领会理解。她只是说大家喜欢就读一读,都是成人三观不同,不强加于人。我每次都是在欣赏郎老师板书的同时,一边记录着一边感悟着。
通过朗老师潜移默化地引导我们,使我们在思想上、品味上得到提高。同学们也都认真地把这些名言哲理抄写在课堂笔记本上,两年下来,我们就积累了很多人生哲理的句子,那种润物细无声地教导就在我们身上慢慢地体现出来。班级的风气很正很和谐,老年学员们都很阳光。没有什么口舌之争,婆婆妈妈之事。班级里如果有学员病了,或有什么活动啊,大家都能积极主动地慰问参与。虽然是一些微小的事情,但体现出一个班级的整体素质,这亦和郎老师的教导分不开的。
郎老师不止歌唱得好听,而且她朗读的声音也非常有磁性,很专业。她在教一首新歌之前,总是先向我们介绍词曲作者的创作过程,他们的生平逸事。她像诵读一首散文诗一样,充满情感地向我们讲诉这首歌背后的故事。对我们理解这首歌曲所表达的理念有很大帮助,使我们更加精神饱满,充满感情地唱好这首歌。让我感觉到郎老师每堂课都是认真备课的。这亦是我所欣赏的。
郎老师最让我感动的事,也是让我最难忘的事。
在第二年春季我正要准备继续跟着郎老师学习之时,我爱人却突然得了重病住进医院。我只得向郎老师请假休学了。整整一个学期没有去上课。转眼到了秋季,我并没有去上课的想法,每天都忙着家务,照顾病人,心情很是抑郁。
一天我正在擦地,突然电话响起,我拿起一听竟然是朗老师磁性的声音。她关切地询问我爱人的病情。听我简单介绍后,她又柔声地说:“我非常理解你现在的处境,因为我也照顾过的病人,很能体会到你的辛苦,又要照顾老人,又要照顾你爱人,真不容易,你受累了!”此刻我的眼泪瞬间涌出,好一会我才说了句:谢谢老师的关心,就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了!其实我跟郎老师除了上课见面,打招呼问候一下,平日里并没有更多的交流。可是在我有困难需要关怀之时,郎老师却及时地打电话来关怀安慰一名普通学生,怎能不让我感动!
郎老师就像大姐一样对我说:“要照顾好病人也照顾好自己,只有你好,你的家人才能好,这是相辅相成的。还要把病人的心态调整好,不要悲观烦恼,心情好了身体也会好的。”郎老师关怀的话语,如春风一般让我感到亲切温暖,我的心情也逐渐地开朗起来。
转眼又到了一年开春, 我爱人得病一年之后,他自己已经能够吃饭穿衣上厕所,也可以自己到室外锻炼活动了,生活基本恢复常态。此时郎老师的话又回响在耳边:“如果你爱人能自理,能离开人,你应该从家里走出来换换环境。还是来学学声乐吧!它最能调节情绪,愉悦心情。”于是我又走进了郎老师的课堂。
虽然后来我又陪老公去三亚养病,声乐课还是没有坚持学下去。但郎老师却特别让我感念。我不仅跟朗老师学到了声乐知识,我还学到了她的为人,她的品质,她的慈爱。她在我最困难,最无助的时候给与我关怀和鼓励,帮我从困境走出来,每每想起都让我感动,让我温暖。她是我值得敬仰的一位老师。

作者简介:姓名周丽纯,女, 网名枫叶。哈尔滨市人。呼兰作协会员。副高职研究馆员,档案室主任,中共党员,大专文化, 中文专业。现已退休。曾在新晚报、老年学习生活杂志、家报、黑龙江省电视报、当代作家联盟等纸刊上发表文章。还有多篇作品在网站平台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