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季 慧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岁月轮回,烈日开始炎炎,汗水开始肆意流淌,我知道,党的生日的脚步近了。每月党旗下的重温入党誓词,铮铮誓言中的滴滴汗水都是践行担当的印记,时刻记得自己的初心,不会忘记自己来时的路,走过的路尽管艰辛与荆棘,收获的却是幸福与自豪。
无数的共产党员在前行的路上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以他们为标杆,对照自己的言行,我们的进步会快一些,我们会不断靠近最好的自己。95岁的张富清老人事迹一直让我深深感动着。64年前,他退役转业,主动选择到湖北省最偏远的来凤县工作,为贫穷山区奉献一生。从此,赫赫战功被他埋在心底,只字不提。7年前,他88岁,左腿截肢,为了不给组织添麻烦,更为了让子女“安心为党和人民工作”,装上假肢,顽强地站了起来。现在,他95岁,仍然坚持学习。他说:“人离休了,政治上思想上绝不能离休。”所有这些,只因他是一名共产党员。“共产党员”的称号光荣而神圣,不容沾染灰尘。
他的初心不改,本色共产党员的信念让我动容。解放战争中,张富清主动请缨炸碉堡,自己“一块头皮被掀”。有人问:你为什么不怕死?他坦然作答:有了坚定的信念,就不怕死。没人真的不怕死,但是有了强大信念的人,心中便没有生死的思考,随时会豁出命去,为了保护大家,宁死我一人。即使是死,也是死的光荣,死得其所,心中满满的幸福感。在他心中,没有什么,比为国牺牲更光荣;没有谁,比逝去的战友更值得尊敬。党旗下的誓言,就是此生不渝的初心。任凭岁月磨蚀,朴实纯粹的初心,滚烫依旧。
他舍己忘我、成就大我的崇高境界令我敬佩不已。磨损破皮的沙发、缺了角的茶几、补了又补的衣服,很难想象,这是一位“战斗英雄”、“人民功臣”、离休干部过的生活。对自己,他选择甘守清贫;对家人,他选择不谋私利。做精简职工工作,先动员妻子“下岗”;有招工指标,对儿子搞“信息封锁”;做白内障手术,只用便宜的晶体……到今天为止,张富清4个子女,患病的大女儿与老两口相依为命;小女儿是卫生院普通职工;两个儿子从基层教师干起,一步步成长为县里的干部。有人不理解,问他为何不能“灵活点”“通融些”?张富清回答:“我是党培养的干部,要是以权谋私,怎么对得起党,怎么面对老百姓?”那坚定的语句背后,是一颗心中只有祖国,心中只有他人的赤子之心。
他酷爱读书、几近苛刻的节约精神,让我折服。95岁的他,还在每天坚持读书与看报,不断学习,最喜欢看的是《半月谈》。每天他必须要读书,一日不读书,他会觉得不舒服。即使眼睛做了手术也是如此酷爱读书,生怕自己少学了一点。他床边的写字台上,一本2016年版的《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格外引人注意。因为时常翻阅,封皮四周已经泛白。第110页的一段文字旁,做着标记—“要不断改造主观世界、加强党性修养、加强品格陶冶,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始终做到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
来凤县原教委主任向致春记得,当年他担任过张富清小儿子和小女儿的小学班主任,每次去家访,饭桌上总是“老三样”:青菜、馒头、油茶汤。“我在他家吃过不下10次饭,没见过肉腥。”向致春笑言,张富清当时是来凤县原卯洞公社革委会副主任,是老百姓眼中的“大官”,但家里的伙食比一些社员还差。一碗苞谷饭、一碟黄豆合渣、一盘炒青菜,这是张富清的晚饭。素淡的饮食,一如老人离休后恬淡的生活。时至今日,张富清还住在就职于建设银行来凤支行时分配的宿舍。30多年过去,当初的简易装修早已老旧不堪,泛黄的墙壁、斑驳的木门、拼凑起来的家具、被熏黑的厨房,诉说着主人的勤俭。馒头、白开水,张富清一天的生活,是这样开始的。锅里蒸腾的白色水汽与微微熏黑的厨房天花板相映衬,在这间上世纪80年代的屋子里弥漫。
令我最难忘的那一口搪瓷缸,一个打满了补丁的搪瓷缸。这是张富清珍藏了几十年,补了又补的搪瓷缸。一面是熠熠生辉的天安门、展翅飞翔的和平鸽;一面写着:赠给英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保卫祖国、保卫和平。他的爱人说,这是丈夫最心爱的物件。从1954年起,这个搪瓷缸就是张富清生活的一部分。如今,补了又补,不能再用,张富清就把它认真保存了起来。今天,哪里还有人用这样补丁打补丁的杯子?在那一个个的补丁里,我听到了岁月的声音,更听到了他对牺牲战友的依依不舍,对祖国给予他荣誉背后的深深感恩之情。
一个95岁的老人,再次重新站立起来,需要多大的毅力。那只有一条腿的标准军礼,表达出71年党龄的他最美的初心姿态,足以让所有的人忍不住潸然泪下。是谁给了他这样巨大的勇气?是什么让他一辈子保持初心不改,永远跟党走?我想,是信仰,也是担当;是人民情怀,也是家国情怀。
党旗烈烈,张富清老人的本色初心会永远被人民与祖国铭记,永远跟党走,以担当践行着自己党旗下的每一句誓言,党旗映出了他的一片丹心,映红了所有共产党员的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