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津辽文友共育文苑之花总第(55)期

《福州行之(四)观光游》
作者/金强
初审:文丹兰
复审:学与问
朗诵:沧 海

福州,有福之州。建城两千二百多年,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启泊地,是沟通中外文化交流和商贸往来的重要通道。

我国大部分的茶叶,是从福州出口的,郑和也曾七度从这里远航下西洋。
经过两千多年的积淀,福州留存下来不少的历史文化、名胜古迹、景区景点。
此行福州的目的不是旅游,但历史名城、文化底蕴的吸引,加上不冷不热的天气,让我忙里偷闲、走马观花地转了几处。

我第一个去的是福州排名第一的,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三坊七巷。
独自一个人走到三坊七巷入口处,迎面就是一个牌楼。牌楼上的南后街三个字映入眼帘,我拿出手机拍了照片。心想,应该在此拍照留念。
恰巧,一对情侣走来,要互相拍照。我走上前去说,给你们拍个合影,然后给我拍一张好吧。二人欣然接受。
南后街是三坊七巷的中轴线,全长一千米。街道两侧依次排列着十条唐宋格局的坊巷,向西三片称坊,向东七条称巷。是中国十大历史名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坊七巷,起源于晋,完善于唐五代,至明清鼎盛。巷幽坊深,四通八达,高墙大院,古宅名居。
走进三坊七巷,第一坊就是衣锦坊,衣锦还乡之意。第二坊是文儒坊,里面住过很多历史名人。第三坊是光禄坊,文人墨客、才子佳人居多。
七巷包括黄巷、安民巷、郎官巷、塔巷、官巷、吉庇巷,最北面的一条巷子是杨桥巷,林觉民烈士和女作家冰心的故居,都在此巷。

三坊七巷的每一处房子,都住过一些历史名人,每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有着不寻常的故事!
快到出口时,才看到三坊七巷的石墙。又想在此拍照留念。我还是主动的先为一对老年夫妇拍了合影,又请人家给我拍了照片。这张照片比牌楼那张拍的好些。

我还去了修建中的上下杭。
上下杭,是从石桥头到大庙路之间的两条平行横街。这里最早是闽江的一片水域,到元代,便成了行栈林立、商贾云集的商品集散地。马可波罗曾到此旅行,在游记中给予高度评价和赞誉。

我到上下杭,是从后面进去的,先转了下杭,后看的上杭。
一进下杭,首先看到的是,一条小河、一座石桥和一棵棵大树。古朴、幽静的景色,让我一下子慢了下来。深深的呼吸,静静的感受,似乎回到了那遥远的年代。
我用手机照下了平静的河、古老的建筑和一个人抱不过来的古树。边走、边看、边想、边照。

街边有民居客栈,舒叙茶馆,张真君祖殿,还有水部尚书庙等。到了街口是三通桥下巷。整条街幽雅别致,游人不多,商业味也不浓。
出了下杭街,没看到上杭街。问路口保安才知道,要过三四个楼才是上杭街。
上杭街还在修建,我也进去看了一遍。街道两旁有不少古建筑,说是住过很多历史名人,仅同乡会馆就有十四座。
晚上,我还去了鼓山。上鼓山有一条柏油路,一条石阶路。不管走哪条,都是一段一个休息廊亭。鼓山的海拔只有八百多米,确实是一个爬山的好去处。

到福州,我最想看的是开采寿山石的矿洞。只听说过,寿山石贵是因为,上山寻找寿山石矿脉难,开采寿山矿石更难,能够取下好料子是难上加难。
已经上山而没看到矿洞,也算是比次福州之行的一点遗憾吧。

作者后续
写完福州行之后,顿感疲惫,一种压抑不住的情感,油然而生。我不由自主的哭了起来,满脸的泪水,是情感的交织,是与古老文明的沟通,更是与今人交流。
我写寿山石,主要是想传播中国的石文化,告诉大家,现在不仅有战友,有病友,有茶友,有酒友,还有石友和藏友!
写行不难,是想告诉退休族,你们也可以成为背包族,行天下,天下行。
写吃闽菜,是为了宣传博大精深的中华饮食文化,吃出健康,活出精彩。
写观光游,就是说要通过触碰历史文化古迹,增强文化自信。加快建设一带一路,实现全人类的繁荣与进步,实现天下大一统!

作者:金强(四乐)国企高管退休,喜欢文字,爱好收藏。以石会友,以文会友。

诵读:沧海,爱好文学,喜欢诵读。用声音传递真情,弘扬传统文化。
☆ ★ 欢 迎 加 入 我 们 ★ ☆
投 稿 请 扫 码


管理团队
总编:文丹兰
主编:琴 馨
编辑:成于乐
音频总监:沧 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