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在咆哮时有多少说不清的委屈
文/周小夏
果儿今年刚不到四岁,因为家里有一个二岁半的弟弟,她多数时间跟奶奶爷爷住。这天家来了三位小客人,悠悠、淇淇和涵涵。果儿和几位哥哥姐姐虽不经常见面,但在一起玩儿过说起来也算熟悉。来了这么多玩伴,本以为果儿会很开心,结果后面发生的事让大家瞠目结舌。果儿奶奶和宝妈们是好朋友。好久不见,奶奶看到几个小朋友难免很亲,她分别抱了几个宝宝,并夸奖孩子见面就喊奶奶有礼貌(果儿出门见人从来不喊)。此时果儿默默地站在奶奶身后洞察着一切。奶奶边聊天边铺上地垫,把果儿的玩具箱统统搬出来,放在垫子上让几个小客人玩儿。一见玩具几个小朋友便谁也不理谁,一股脑儿地摆弄着自己喜欢的东西,几个玩具箱不一会就底朝天。孩子的共性是喜欢别人的玩具。出去玩儿时哪怕小朋友手里一个小纸片,只要自己没有都会特别想要。可想那些乱七八糟的小玩意儿是多么吸引几个宝宝的注意力,早已忘了站在旁边心疼地望着这些玩具的小主人。忽然一阵怪叫,果儿站在沙发前,隔着茶几怒视着翻箱倒柜的小伙伴,不停地咆哮。宝妈们面面相觑,赶紧示意自己的宝宝放下手里的玩具。奶奶看到果儿这表现,瞬间觉得孙女很不懂事,就给她讲道理,要她懂得和小朋友分享。结果根本无济于事,果儿仍然扯着嗓子在咆哮。在教育孙女方面算得上与时俱进的奶奶,育儿方面的书与视频讲座看了不少,她忽然意识到果儿这奇怪的表现是大人的错误导致。奶奶开始极力地哄果儿,抓娃娃,打球球,玩购物车,都不能让她停止咆哮。最后奶奶想起果儿最爱藏猫猫,之前只要一藏猫猫她哭的再厉害都会立刻停下。于是几个妈妈便把自己的宝宝藏起来让果儿找,结果没想到她仍然一动不动地倚在沙发边咆哮,根本不去找,只是小眼睛不时地向着淇淇哥哥和涵涵姐姐藏的地方瞄。这时悠悠妈忽然严肃地问果儿奶奶,你看到我家悠悠了吗?我怎么找也找不到,在你家丢了!怎么办?并显出一副着急的样子。果儿帮悠悠妈妈找到了宝宝,不但得到悠悠妈妈的感谢,还得到奶奶和妈妈们的夸奖。果儿开始积极地融入到藏猫猫的游戏中,随后主动分享所有玩具并和哥哥姐姐一起玩儿。客人走了以后,果儿告诉奶奶她那是学犀牛叫,想吓跑小哥哥小姐姐,并说因为他们没有经过我同意就抢我的玩具。犀牛用怪叫吓跑了老虎的故事,是昨晚奶奶刚给果儿讲过的画书。我们教育孩子时,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难免会给孩子立些这样那样的规矩,去规范孩子行为,这看上去也合情合理。比如像看到别的小朋友手里的玩具不能去拿,告诉孩子那是小朋友的私有财产,小朋友同意才可以玩儿。这对于不到四岁小孩子来说,不是说教几句就能做到的,不知大人带出去玩儿就地示教多少次,才养成孩子懂规则爱分享的好习惯,却往往又被大人不自觉间打破了。如果我们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就会理解孩子的咆哮中藏着多少委屈:1:奶奶本来最喜欢我,而今天来了几个懂礼貌的小朋友,得到奶奶的夸奖和怀抱,奶奶会不会不喜欢我了?2.我那发亮的小网球被弟弟二蛋弄坏了,我藏到箱子底下的新球球,这会儿被哥哥姐姐翻出来了,他们会不会也像二蛋一样把我的宝贝弄坏了?3.出去玩儿的时候,大人经常对我说,别人的玩具必须得经过别人同意才能玩儿,他们为什么没经过我的同意就玩儿呢?
别小瞧四岁的孩子,他们正处在人生的第一叛逆期(3岁—5岁),对周围发生的事物特别敏感。一个疑问解不开,他们小脑袋里就会生出十个疑问。尤其是最亲密的人的行为,直接影响到她的情绪。比如进门时,奶奶夸完宝宝们如果能及时抱一下站在一旁的果儿,说好久不见果儿忘了喊什么阿姨了,一会儿想起来了就喊;除此之外,这个年龄的孩子也有着非常强的荣誉感,自己存在的价值高,得到别人承认,就会有更多积极的行为表现出来。这也正是帮悠悠妈妈找到宝宝后,她开心地融入到玩伴中的原因。人与人之间的处事哲学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换位思考。和不谙世事的孩子相处,更需要我们换位思考,尊重孩子,这样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孩子是一张白纸,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人社会化的过程。这个过程离不开教育。只有走进孩子心灵,才能体味到孩子的感受,才算得上最成功的教育。
写于2020.8.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