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铜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到。铜是一种传统而又现代的金属材料,是人类最早认识和广泛使用的金属之一,也是人类用于自造工具的第一种金属。
铜,虽然没有黄金贵重,但对于整个人类发展史而言,它的作用比黄金还大。人类从石器时代经历了漫长的青铜器时代才进入铁器时代,是铜支撑了人类文明数千年的发展,功不可没。
(古代铜制品)
目前,地球上发现的含铜矿物有200多种,其中具有工业价值约20种。有趣的是铜矿石家族凭借颜色优势产生了很多具有收藏和观赏价值的种类。它们有的金光闪闪,有的艳如花朵,还有的五彩斑斓变幻莫测,都散发着无穷的魅力。常见的铜矿石家族成员有黄铜矿、斑铜矿、辉铜矿、孔雀石、蓝铜矿、赤铜矿等。黄铜矿是主要的炼铜原料,孔雀石因其色彩像孔雀的羽毛而得名。它不仅可作装饰品及艺术品,也可作为铜矿的找矿标志。
(自然铜)
(黄铜矿)
铜矿石是什么呢?铜矿石就是铜矿中开采出来的矿石。它能经过选矿成为含铜品位较高的铜精矿,铜精矿需要经过冶炼提成,才能成为精铜及铜制品。铜矿石也被称为“人类文明的使者”,是青铜文化的主要代表。铜具有较强的延展性、导热性和导电性,被广泛应用于电器、机械、车辆、船舶工业和民用器具等方面。铜的化合物在农业上用来作杀虫剂和除草剂,铜还是制造防腐油漆的主要原料。铜对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已做出并将继续做出重大贡献。
(辉铜矿)
(孔雀石)
我们安徽盛产铜矿是众所周知的,铜矿是安徽省的优势矿种之一。安徽的铜文化源远流长,铜陵是中国青铜文化发祥地之一,素有“中国古铜都,当代铜基地”之称。铜陵铜的采冶始于商周,盛于汉唐,绵延3600余年而未曾中断,这在长江流域目前已知的古铜矿遗址中非常少见。勤劳智慧的先民,在这块热土上开掘矿山,冶铜铸器,创造出璀璨的青铜文化。
(铜陵金牛洞古采矿遗址)
(铜陵古采矿遗址)
安徽的铜矿资源丰富,有矿产地239处,其中大型6处,中型15处,小型193处,矿点25处。累计查明铜金属量1000多万吨,在全国名列第五位。铜矿产地主要分布在长江两岸,以铜陵地区最为集中,次为合肥地区,零星分布于宣城、芜湖、池州、滁州、安庆、淮北等地。铜陵市是我省铜矿矿产地数量和资源储量排名“双第一”的地区,它位于安徽省中南部、长江下游,因铜得名、以铜而兴。新中国第一个铜工业基地建于铜陵,第一炉铜水、第一块铜锭出自铜陵,第一支铜业股票发自铜陵,安徽省首个千亿元企业来自铜陵。铜陵有色集团公司是全国第一、世界第二的电解铜生产企业。
(铜陵冬瓜山铜矿)
(庐江沙溪铜矿)
在近70年的地质工作中,经过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华东冶金地质勘查局、铜陵有色金属集团控股有限公司等所属地勘单位的共同努力,以及国内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大力协作下,安徽省铜矿勘查和理论研究取得了瞩目的业绩,全省查明铜矿资源储量位居全国第8位,创立的“铜官山式矽卡岩型铜矿”、“层控矽卡岩”成矿理论、“多层楼成矿模式”等享誉国内外。尤其是上世纪50年代初成立的321地质队,是新中国成立后华东地区建立最早的综合勘探地质队。该队在铜陵地区铜矿找矿勘查工作中做出了重大贡献。为铜陵铜矿的采矿、冶炼业提供了急需的铜矿资源。
(铜陵铜矿勘查)
(安徽铜矿成矿模式)
我省铜矿床类型主要有五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铜矿床
这种类型铜矿床形成于距今1.22亿年~1.53亿年之间,主要是岩浆活动的产物。以中酸性为主的岩浆侵入到富含碳酸盐的地层中,两者发生了接触蚀变,产生了一种新的变质岩石,地质学称它为“矽卡岩”。在这种岩石中,铜矿富集较多而形成矿床,所以地质学也称其为“矽卡岩型铜矿”。这种类型铜矿还伴生许多其它金属矿,如金、银等。矿石中铜平均品位为0.4%~1.23%,即产出1吨的铜,需要开采81吨~250吨的矿石。此类型铜矿矿产地数量占我省铜矿产地的48.96%,资源储量占我省铜资源储量的60.07%,主要分布在铜陵市、安庆市、池州市、芜湖市境内。典型矿床包括铜陵铜官山、狮子山、凤凰山、安庆乐山。
(矽卡岩型铜矿成矿模式示意图)
第二种类型铜矿床
这种类型铜矿床形成于距今1.30~1.49亿年,也是岩浆活动的产物。但是它和前种类型不同的是,铜矿大量富集在岩浆岩内部。铜的来源一般是随着岩浆的上侵,从深部被岩浆携带上来。在岩浆上侵地壳浅部就冷凝成的岩石中聚集成矿,地质上称之为“斑岩型铜矿”。这一类矿床的主要原生矿物是黄铜矿和斑铜矿,规模一般较大,但品位较低。这种类型铜矿也伴生许多其它金属矿,如金、银等。矿石中铜平均品位为0.29%~0.95%,即产出1吨的铜,约需要开采105吨~345吨的矿石。此类型铜矿矿产地数量占我省铜矿产地的2.93%,资源储量占我省铜资源储量的26.07%,主要分布在铜陵市、合肥市庐江县、宣城市等地。
(斑岩型铜矿成矿模式示意图)
第三种类型铜矿床
这种类型铜矿床形成于距今1.13~1.46亿年,和岩浆活动关系不大,和地质构造关系密切。主要是沉积岩之间剥离断层中富集成矿,地质上称其为“复合/改造型铜矿”。这种类型铜矿为金矿、硫铁矿和铁矿的共伴生矿产。矿石中铜平均品位为0.22%~0.68%,即产出1吨的铜,约需要开采147~455吨的矿石。此类铜矿床矿产地数量占全省的2.51%,资源储量占全省的5.9%,主要分布在铜陵市、合肥市庐江县境内。
第四种类型铜矿床
这种类型铜矿床形成于距今1.20~1.43亿年之间,又是和岩浆活动有关。主要是岩浆侵入时其热液作用成矿,不仅使周围沉积岩、变质岩富集成矿,岩浆自身也聚集成矿。地质上称其为“岩浆热液型铜矿”。这种类型铜矿同样也伴生许多其它金属矿,如铅、锌等。矿石中铜平均品位为0.5%~2.02%,即产出1吨的铜,约需要开采50吨~200吨的矿石。此类铜矿床矿产地数量占全省的21.76%,资源储量占全省的3.88%,主要分布于长江沿岸的池州市、安庆市、铜陵市、芜湖市境内。
第五种类型铜矿床
这种类型铜矿床形成于距今1.26~1.35亿年之间,主要是火山活动的产物,在火山岩地层中富集成矿。地质上称其为“陆相火山岩型铜矿”。这种类型铜矿同样也伴生许多其它金属矿,如铁、金等。矿石中铜平均品位为0.09%~1.04%,即产出1吨的铜,约需要开采96吨~1111吨的矿石。此类铜矿床矿产地数量占全省的20.92%,资源储量占全省的3.48%,主要分布于合肥市庐江县、铜陵市枞阳县、芜湖市、马鞍山市境内。
除以上五种类型铜矿以外,还有一些零星其它类型的铜矿。
安徽的铜矿资源优势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铜矿探明储量大,找矿远景好,在华东地区甚至全国均具有重要意义。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国家战略的逐步实施,安徽铜矿资源开发利用和可持续的绿色发展一定能够发挥更大的重要作用。
如今,绿色勘查和创建绿色矿山正在我省如火如荼地进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安徽的铜矿必将在绿水青山中焕发更加灿烂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