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简介
杨聪训:男,苗族,贵州松桃县人,现铜仁市一单位做服务老干部工作。《宁古塔作家》签约作家。夜深人静之时,杜撰着几个见诸于报刊杂志、新兴媒体的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纪实文学的字、词、句,打发着属于自己的时空……

8月10日,林权同学走了。走在在脱贫攻坚啃硬骨头的当下……
我等,原铜仁农校牧医六班同学,从乌江岸边从锦江河旁,急匆匆赶去……
静静
此时此刻,搬竹园里的殡仪馆慈孝厅里,悲情哀声一片。握着早已守候在此的沿河藉智龙、桂珍、永飞同学的手,握得手心出汗。点燃高香化上冥钱,鱼贯绕着静卧在鲜花丛中冰冷的冰棺里的林权同学,最后的离别,我们默念着如下的句子。
未酬壮志身先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脱贫末捷竭虑弹精频施策英名留千古
致富在望承先启后巧攻坚大义炳万年……
无言
11日早上,我来到井坝村,体验他在沿河县脱贫攻坚摘帽退出最后冲刺的关键时刻,主动请战,以初心和使命,投身在这场让人出色出彩的荣耀之战中,担任脱贫攻坚驻村工作队指挥长工作的地方。
我无言走在通组连户的道路上,洁白的水泥路面干净如洗。路的两旁,屋舍焕然一新井然有序,美丽抬头可见。上世纪八十年代,作家石定的《公路从门前过》获奖小说,王老汉奔向现代文明的梦想不就是当下脱贫攻坚指挥员战斗员们为村民们修筑的致富路吗?人居环境的改变,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就是这世纪承诺,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
我无言站在为张家、黄家湾村民组新建的蓄水池旁,席家湾片区新增的水源点上。让我仿佛看到自来水进家门后村民们那兴高采烈的欢呼劲儿。
我无言走进生猪代养场,猪们静卧在标准化的圈舍里,吃饱喝足后憨睡疯长;辣椒种植基地、茂密的辣椒叶下,辣椒花一个劲儿引来蜜蜂,大小不一的辣椒果从嫩青成熟为红艳艳;优质水稻的谷穗尖头有那么一粒两粒三粒正带着金黄,低下成熟的头,笑弯了腰;空心李果园里,收获过后的枝枝丫丫,稀稀拉拉如释重负…
我无言走着,龙头岩似乎在告诉我:林权同学在这150多天“壮志未酬”的脱贫攻坚战的阵地上,青山作证,民心可鉴。
他的同事田维仲、陈川、田小芳……他帮扶的村民邹玉青、周尚平、何德齐、何德辉、周碧英……村主任杨胜武等说起他,敬,油然而生;亲,触景生情;念,心情悲痛……
3月26日我在沿河公干,住在乌江宾馆,习惯夜深人静之时排列组合字、词、句的我,零点48分,蜂鸣的电话铃声响了,手机屏上:崔林权。他说,刚忙完活儿,来不了同学相聚,道过歉意,说声晚安!他的语音,带着疲劳和倦意。
我仿佛看到:肩负着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重任的驻村干部,廉不言贫,勤不言劳,爱民不言惠,锄强不言威,事上知礼不言屈己。林权同学不就是如此吗?
我离开井坝村时,在村委会门前路口上方转角处,遇到一位戴着白色帽子,身着素装的87岁老人,得知我与昨天去世的驻村干部是同学时,她擦着泪眼,连声说着:好人,好人,好人……硬拉着我的手走进她家,说要煮碗面条当做少午(中饭)……
有语
对工作的热情和生活的热爱,织就了林权同学做事为人掷地有声。
1991年那个充满激情的毕业季,我们带着梦想离开了铜仁两板桥,挥一挥手,走上了工作岗位。林权同学,在畜牧兽医岗位工作4年有余之后,喜欢挑战的他跨行列转战到司法战线。事实也证明他挑战自己成功了,后来工作中:成功调解各类纠纷380余件,解答法律咨询6800余人次,参加法治宣传3700余次,衔接刑释解教人员4040余人次,帮教刑释解教人员走上致富的有73人,无偿为弱势群众提供法律援助49人次。2003年—2005年连续3年被沿河县司法局评为先进工作者,2004年被沿河县政法委评为“县级十佳政法干警”。2005年他被贵州省司法厅授予“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2007年至2009年连续三年年度考核被评为优秀。特别是在担任司法局纪检组长期间,他提出从五个方面提高干警的政治业务和工作作风的指导管理办法,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和县政法委的充分肯定。
微信朋友圈和我们同学群里,林权同学分享给我们最多的法律知识的普法宣传和教育,人、财、物、爱、恨、情、仇的个案例案成因的剖析、预防与防治。3月一个赶场天,我的一位上了年纪的叔娘去赶乌罗场,在正在修建的印秀高速公路乌罗工地的一处临时便道处摔了一跤,造成脚关节骨折。是林权同学提供的法律知识和个案例证,圆满解决了此问题。

2017年11月至2018年5月,林权同学作为沿河县跨区县异地扶贫搬迁迁出地工作组常务副组长进驻碧江区响龙塘安置点,这半年时间里,我们铜仁藉同学轮番电话邀约,请他聚一聚。在他即将完成任务回沿前一个星期天,他终于应约,我们在碧江经济开发区的贵州启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里相聚。下午五点半,他匆匆赶来,看到围坐一屋子的同学,他歉声连连:对不起,早上临时一个会整到中午一点,下午又有两户搬迁户入住,和他们一起扛行李拎衣物,调电视频道,讲相关事项……吃饭时途中,一个搬迁户打来电话,说他家的灯不亮了,自来水不来水了。他对着电话说:不急,不急,不急,我马上过来。丢下碗筷的林权同学,又带着歉意,嘿嘿一笑走了。
2000年零头的一年,我们单位组织20余位原四大班子离退休老领导到西边县去参观考察,沿河县是最后一站,连日的活动,让我们陪同服务的工作人员严重超负荷。从德江到沿河,夜宿沿河民政公寓,入夜11点,带队领导累倒了,同行医生说,得马上输液补充营养。那时,天下着瓢泼大雨,屋外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我打电话给他,问县医院的位置和方向,他说,我正在汽车站回家的路上,我马上过来。几分钟后,公寓楼下的院子里响起了摩托声,林权同学披着雨衣打着手电找到了我:外面雨大,去医院的路不好走,我开摩托走前面,你们跟在后面吧。
忙碌到凌晨两点,我们回到公寓,在公寓门口分手,他穿着雨衣骑着摩托车又走进风雨里。事后得知,那天他晚饭后,他叮嘱娇妻,爸妈身体不好,你多辛苦点,我得到车站旁边去回访一位刑释期满人员,和他摆摆“龙门阵”。一场“龙门阵”下来,不知不觉过了三四个小时。
点赞
林权同学走了。省、市领导在第一时间作出批示:向其家属表示慰问,做好善后工作,落实好一线干部关怀激励政策。
《多彩贵州》《天眼新闻》《铜仁日报》《铜仁电视台》等媒体纷纷以《沿河司法局副局长崔林权牺牲在战贫一线》《奔赴征程忽如归》《泪别赤子崔权权》《赶上这场让人出色出彩的荣耀之战》《冲锋是他留在战场最后的姿态》《用奉献增加生命的厚度》《致敬崔林权!倒在战贫一线的48岁司法副局长》……字里行间、镜头照片,凝重、定格着林权同学。鲜活的他在一个个点滴的故事中向你我他走来……

正如10日当天晚上,几十位同学们林权见了最后一面后,趁着夜色又踏上归程,因为明天还要上班。我独自留下,明天去一趟他工作的村里,走一走看一看。
深夜,我夜宿画廊天街。住画廊天街,这是第二次。去年那个嫁女娶媳妇的季节,为了分享体验土家结婚的婚俗,第一次入住画廊天街,那时那景,天街与我心情相宜,如天街那副楹联所写:天街观景留永世,乌江水载富恒洋。可此时,站在窗前,心里却是别有一番愁绪:林权同学,他躺在冰冷的冰棺里,孤零零,亦如我同样独自一人站在这横卧乌江桥上的客栈里,静静听着乌江的涛声,或歌唱或低语或咆哮或风雨雷电齐鸣……
林权同学,天国路上一路走好!我们生者的祝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