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福明 武威
1
车队下了高速,道路就颠簸起来。从西安到宝鸡两个多小时的车程,朱迎波不知往返了多少遍。同车的人都闭眼进入了短暂的梦乡,他则点开手机里的微信,给陇州孤儿院的院长发了条位置信息。
很快,对方来了回应:“孩子们都很想你,盼着你们来呢。”
朱迎波脸上露出微笑,这些年他和孤儿院的40多个孩子已经达成了默契,时间稍长些不见,心里总是互相惦念着。
车队拉的是这次要赠送的慰问品,水果、核桃、魔芋……东西看着并不贵重,但朱迎波知道它们能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有多少。他放下手机,又整理下手边的一面红色旗帜。旗上面是一只白色的鸽子,身上有红色绸缎环绕而成的两个心状图案,下方是一行黄色的字:希望军转团爱心志愿者。
这面旗帜,是他在慈善事业倾注20多年心血的印记和缩影。它到哪里,就给那里的人们带来安慰和帮助,也给身为转业军人的朱迎波自己带来无比的成就感。
终于驶到终点,一群早就等待的孩子迫不及待围上前,和“朱伯伯”热情拥抱在一起。朱迎波幸福地把小家伙们一个个抱起来,逗得他们开心大笑。之后,他又和其他人一起将慰问品搬下车,和工作人员进行座谈,孩子们还特意准备了好几个才艺节目表演给大家。
中午吃过午饭,车队还要出发去往白鹿原儿童村。临分别时,大家都依依不舍,院长握着朱迎波的手说:“你们为孩子们付出太多,我代表他们感谢你们!”朱迎波说:“孩子们能健康成长就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返程途中,朱迎波在微信朋友圈中发出了这次慰问活动的照片,并将慰问清单和花费情况作一说明。有图有真相,他习惯于通过这种方式记录公开,既能做到有效监督,也能带动更多人加入到他们志愿者行列。
很快,朋友圈被急速上升的红色数字“占领”,不少在火箭军工程大学的老同事纷纷点赞,有的还留言:“做一件好事不难,做几十件好事很难,几十年如一日一直做好事难上加难!”
朱迎波放下手机,看着窗外青黛色的山脉在一点一点往向后移动,不由发起了呆——他的思绪飘到26年前的另一座大山。
2
1994年,是朱迎波参军入伍的第二个年头,他在当时第二炮兵地处云南偏僻山坳的一支部队服役。
一次参加“学雷锋做好事”活动时,朱迎波偶然看到当地政府制作的“希望工程”宣传单,上面列举的数字让他触目惊心:国家还有7000万左右的孩子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他们中许多人上不起学,失去了改变人生的机会。一种责任感油然而生,朱迎波就想为孩子们做些什么。
那时的他,一个月津贴42元钱,有时还要给家里寄一部分。虽说省吃俭用积攒了一些,但捐出去自己也会很拮据。左思右想下,他还是主动联系“希望工程”办公室进行了捐款。
一个叫张聪的孩子是朱迎波对口资助的第一个贫困学生。因为家境贫困,张聪失学在家,小小年纪就帮助家里干农活。在张聪一贫如洗的家中,朱迎波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面对孩子期盼的眼神,他坚定地说:“叔叔一定帮你上学!”
后来张聪如愿地进入学校,他学会写字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朱迎波写一封信。“朱叔叔,你看,我上学了。我因为学习好被老师表扬了。”歪歪扭扭的字迹并不美观,朱迎波却如获珍宝,翻来覆去看过好几遍,然后小心翼翼地放到收纳盒,一直珍藏至今。
朱迎波体会到帮助别人带来的成就感,在部队中他也一直践行这样的信条,谁有个急难的事情都主动伸出援手。在一次手榴弹实弹投掷考核中,新兵邵徽杰因为太过紧张没有将弹投出掩体外,朱迎波不顾个人安危一把将他压在地上,在爆炸声中被尘土掩埋。惊魂未定的邵徽杰脸色惨白说不出话,朱迎波比他还后怕,却先一个劲地给他做心理调适……后来,朱迎波因表现突出提干,人生驶入了新的赛道,他那颗乐于助人的心却始终没有改变。
3
2002年对朱迎波是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1月份他调入位于六朝古都西安的原第二炮兵工程学院(现火箭军工程大学)工作,同年6月份,他和相恋多年的女友步入婚姻殿堂。
成家与立业一并实现,这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安稳生活。朱迎波的小家过好了,他还想帮助更多人、更多家庭,在慈善事业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2002年6月,朱迎波从《华商报》上得知陕西镇安县发生水灾,几十名儿童失学。他立即捐款600元,定点帮扶2名儿童;
从2006年至今,他资助了陕西临潼区贫困家庭屈氏三姐妹长达14年,直到三姐妹大学毕业,找到了各自的工作;
2010年,他一直资助的两名藏族儿童顺利返校上学,如今一个正在读高三,一个已经上了职业技术学校……
爱心,从一个人发散到各处需要帮助的人们身上;力量,则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将这份爱心托举得更高、传递得更远。
2004年8月,朱迎波任学院某学员队队长,他发现不少学生家庭困难,思想压力很大,影响日常学习训练。
单靠个人力量解决所有学生的困难并不现实,朱迎波想到了学校“唐风古韵”军网论坛,冒出一个想法:何不在上面号召大家都行动起来呢?
很快,“托起明天的太阳”主题爱心募捐活动在论坛里风风火火开展起来,没想到响应者一下子“爆棚”,点击量一路飙升,跟帖不断,大家膨胀的爱心需要找到一个出口。
“不如我们成立一个爱心小组吧,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爱心接力中来。”
一个网友的留言,让朱迎波眼前一亮。
4
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可以走得很远。
网络的爱心意愿连接到现实,朱迎波组织了场线下见面会,到场的有扛四颗星的大校、有还是佩戴红牌的学员、有肩上两把枪的战士,甚至还有官兵家属。不少人惊奇发现,很多网名背后竟然是朝夕相处的熟面孔,顿时笑了起来。
朱迎波给自己起的网名叫“我本善良”,这个名字,他一直用到现在。
尽管身份不一样,年龄不一样,但目标却是一致的,一个网络爱心组织在一种默契中成立了,服务对象选定为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他们共同商定,爱心组织的名字就叫“希望军团”。
“军队是国家的安全基石,孩子是祖国未来的希望,希望用我们的爱和力量,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
女孩武欢欢是他们最早帮助的孩子之一。
第一次见到她,“希望军团”的成员都震惊地说不出话。因为天生重度“O”型腿导致脊椎变形,武欢欢连走路都极为艰难。为了给孩子治病,家里已负债累累,一家人只能住在一孔破旧的窑洞内,再也无法凑出钱来。
是“希望军团”给全家带来希望。他们发动全校师生为武欢欢筹集到13.4万元手术费,后又与当地妇联联系,帮助她家盖成了新瓦房。武欢欢搬进新家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和“希望军团”成员的合影挂在了自己房间的最显眼处。照片里,她紧紧依偎在朱迎波身边,一脸甜蜜,就像是女儿依赖着父亲。
如今的武欢欢,已经是西安财经大学大四学生,每个月依旧会收到一笔资助金。从难以行走到成为大学生,她的人生真正被朱迎波创建的“希望军团”带出泥潭。
5
2008年,一场汶川地震让全国人民震动,更给灾区人民带来难以抚平的伤痛。
北川县的于敏是震后重组家庭的大女儿,全家5个孩子年纪都不大,生活开支加上孩子抚养费用加在一起不是小数目,全家还计划着筹钱修房,过得十分拮据。
祸不单行,家中女主人又不幸遭遇车祸,身体高位截瘫。家里再无力承担5个孩子上学的费用,他们的未来即将被残酷的现实无情隔断。
“希望军团”来了,送来了2500元现金,解了燃眉之急。他们还承诺每学期都会寄来资助金,一直到5个孩子完成学业。
这些年,“希望军团”一直履行着承诺,成员程雨飞、何星、周代刚、刘建亮四人由于工作等原因,后来有的退伍,有的毕业,有的调离,但每年都是按时打钱到朱迎波账户上,委托他转交给于敏一家作生活费和学费,朱迎波还多次自费去了北川看望孩子们。2011年于敏考上大学,早已毕业离开学校的何星得知消息,特意从部队寄去400元爱心款。十多年来,他们对这一家累计捐助已达10多万元,5个孩子全部考上了大学,其中4人已经毕业。
2018年初,朱迎波收到于敏的请柬:她要结婚了,特意邀请“希望军团”帮助过她的人亲历这个幸福的时刻,朱迎波代表大家前往北川参加婚礼。在现场,于敏穿着一身洁白婚纱,含着热泪向朱迎波深深鞠躬,掌声雷动,久久不息……
其实,“希望军团”帮助过的人何止武欢欢、于敏两家?陕西省“回归研究所儿童村”的80多个孩子的父母都是监狱服刑人员,“希望军团”定期送去慰问品,和孩子们一起游戏,为他们开展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身心健康地走入社会。此外,还有西安周边9所“希望小学”的68名贫困生、汉中略阳5名贫困生、云南迪庆州2名藏族孩子……
他们先后策划开展大项活动20多次,600多人加入义工行列,上万人次参与爱心接力,上至将军下至士兵,其中既有中国工程院院士,也有普通学员,每一个人都希望多出一份力、多传递一份爱,多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这股暖流还从军营流向了地方。“希望军团”的事迹在互联网上传播后,驻地一些群众自发加入到献爱心的行列中:一家建筑公司经理,主动提出帮助贫困山区儿童整修房屋;陕西电视台记者高奇发跟随采访官兵活动,被大家的精神所感动,也自愿成为其中的一员。爱心的溪流汇聚成河,激荡起澎湃力量。
6
2014年,朱迎波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这位23年的老兵在这一年底脱掉了心爱的军装,转业到陕西省委办公厅。
离开军营,也离开“希望军团”,正当大家以为他的慈善公益之路就此结束时,他却有了新的想法。
“咱们在部队学雷锋,回到地方更要弘扬正能量。”有一次他和几个同是退转军人的战友聊天,讲出了自己的设想:成立一个以转业、复退军人组成的爱心志愿者组织。
就连名字都已经想好,就叫“希望军转团”。
其他人拍手叫好,就这样,朱迎波在慈善事业上重整行装,再次出发。
“希望军转团”的救助“战线”不断扩大:西安6所希望小学的70名贫困生、陕西回归研究所儿童村的66名学生、汉中略阳县某敬老院的278名孤寡老人、宝鸡陇州孤儿院的40名孩子、蓝田特教学院的57名智障孩子……响应者越来越多,许多地区也成立了分团,注册志愿者达535人,累计资助金额已达109万元。
朱迎波从每个月的7000多元工资中固定拿出2600元用于公益事业。他个人累计捐款超过64万元,资助了312名贫困儿童重返校园,其中33人已大学毕业。因为这些善举,朱迎波多年被评为“陕西省青年突击手标兵”“助人为乐道德模范”“陕西好人”等称号。
曾经,他也被误解过是在作秀,但任何人都不可能一辈子作秀。26年如一日地去做好事,了解他事迹的人不会再去质疑他的初心,更多的是敬佩与赞许,还有不少人受到感召主动加入这个献爱心的团队……
“爸爸,我想把攒下的零花钱给儿童村的孩子们买一批书包,你说好不好?”
思绪被旁边女儿朱婧菲的问话打断,朱迎波转过头,听她很认真地说:“上次我去参加活动,看到不少小朋友的书包破损,换成新的他们一定很高兴!”
这一瞬间,朱迎波仿佛看到26年前那个拿着“希望工程”宣传单想帮助孩子们的自己。女儿从小受自己影响,8岁起就跟着一起做公益,随他走过不少地方帮助别人,善行的种子就这样播撒到下代人的心中。
朱迎波牵住她的手,鼓励地点下头,两个人都开心地笑起来。
车一路疾行,载着满满的爱心,驶向充满希望的下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