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洛阳网“河洛文苑”板块,近日晒出一个“洛阳究竟有多少作家”的帖子。本不想掂着勺子来这口锅里舀汤,可是看见这口大锅里飘着油花子,肉骨头和佐料同时在里面上下翻滚,闻着啥味都有,所以还是忍不住想用筷子沾点尝尝滋味……
要问洛阳有多少作家,先得弄清作家的标准。究竟是写过文章、发过文章、得过奖、加入了作家协会的人算得上作家,还是虽然没享受到以上“风光”,照样对文学情有独钟,矢志不渝、耕耘不止的跋涉者,也可称得上是作家?
二十年前,我曾经读过流沙河先生的一篇文章,谈到对诗歌优劣的评价。大意是:诗的质量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浅而寡味;第二个层次是深而多味;第三个层次境界最高,为浅而多味。接着他又解释说——浅而寡味,是指诗的文字和蕴含都比较浅露,就像一碗白开水,一眼就能看到底。深而多味呢,就是从文字到内容乃至文字给人的感悟,都具有了一定深度,当然就比浅而寡味的层次要高。但是浅而多味,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更不是靠急功近利或钻营人际学就唾手可得;除了深厚的文学功底,更要有淡泊名利、清心寡欲的学养,方能创作出既平白易懂、又咀嚼无穷的精品,这才是诗(文学作品)的最高层次。
我以为,衡量一个人是不是作家,也可以参照这个标准——(作品加人品)浅而寡味的,属第一个层次,刚沾作家的边;深而多味的,一条腿已经迈进了作家的门槛;浅而多味的呢,自然是作品朴实无华,人品表里如一,无论什么人都能从他(她)创作的文字里面和人格魅力中获得启迪和教益,这样的人才算得上真正的作家!别的人我不了解,在洛阳的作家群里,我最敬佩的就是李志老师,现在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位老作家、老诗人、老大哥的作品和人品。
先看“中国作家网”上发布的李志档案——
1933年生,河南洛阳人。中共党员。1954年毕业于东北北票地质钻探中专。1953年参加工作,历任黑龙江省鹤岗市109地质钻探队技术员,《鹤岗日报》记者,鹤岗市文化局专业创作员,河南省洛阳市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河南分会第二、三届理事,铁道部隧道工程局宣传部副部长。专业作家。1957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短诗集《在祖国的土地上》(合集)、《探宝之歌》、《火花集》、《宝石与少女》,儿童叙事诗集《会唱歌的鸟》,科学童话长诗集《小金人历险记》,儿童诗选集《鸟姑娘的故事》等。儿童叙事诗集《边疆少年之歌》被评为优秀图书并参加世界博览会,《会唱歌的鸟》获1980年河南省儿童文学创作奖,科学童话长诗集《会飞的孔雀石》获1982年河南省诗歌创作奖。

李志老师近照
自1957年发表作品至今,已经过去了整整半个世纪,五十年来他始终没有停下手里的笔。尽管作品不多(出版个人专著12部),也不曾获得过以鲁迅或茅盾名字命名的文学大奖,但是他在勤奋创作的同时,更以人梯精神帮带出一大批洛阳文学界的生力军。这位老大哥不善言辞,作品从题目到内容也从未赶过时髦,几乎毕生都致力于儿童文学的创作,但是他有一颗金子般的爱心,对同行、对晚辈、对凡是接触过的每一位业余作者,都是满腔热情、推心置腹。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李志老师联系到花城出版社的一位总编,由洛阳市委宣传部宣传科科长陈昌华牵头,决定给我市的近百名诗歌作者出版一本诗歌作品专集。为了让这本诗集更具有纪念意义,李志老师又同拖厂诗人李六正一道前往北京,找到艾青先生给诗集题字《在牡丹盛开的土地上》……
我想问问论坛上的朋友们:这样的人是不是称得上作家?还有许许多多和他一样执着笔耕、胸怀宽广、不图虚名的文学创作者,算不算作家?
作家是一顶荆冠,只要戴上,他的生命便不仅仅属于个人,季羡林先生九十高龄依然笔耕不辍,冰心女士活到九十九岁写到九十三岁,年过百岁的巴金老人,在病床上还念念不忘中国文学馆何时能够竣工……
作家的称号,不属于那些发了几篇文章就沾沾自喜的浅薄之徒,不属于那些把“作家”头衔当作敲门砖的势利之徒,更不属于那些将个人享乐凌驾于百姓疾苦之上的纨绔子弟!
作家的称号是纯洁的,不是招牌,不是摆设,不是装潢,不是资本;作家,不可逢场作戏,不必见风使舵,不能奉承谄媚,不要泄怨攻击。在作家胸中,应该时时装着千千万万、普普通通通的老百姓……
河洛文苑的朋友们:争论没有意义,因为标准各有不同。作家不是靠封官许愿产生的,更不是某些人串通一气推选的,它需要一个人用毕生的智慧和毅力,经过顽强跋涉才能抵达的神圣境界。
让我们彼此交流取长补短、勤奋学习努力创作,为提高各自的学养和表达能力,亲如兄弟姐妹般地携手同行吧!
2007-12-11 惠州大亚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