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浪淘沙·师礼》
于凤和
今年恰逢第36个教师节,喜读宋今声冷海峰《老骥伏枥开新程——走进双辽市教育关工委》一文,感慨万千,遂填一词,以表崇敬之情:
平生爱苗圃,桃李锦簇,三尺讲台情如故。学海书山拨迷雾,数载寒暑。
桑榆根犹固,银发已驻,初心关爱未停步。但得晚霞映天幕,有君一束。
2020年9月8日

老骥伏枥开新程
——走近双辽市教育关工委
《四平日报》(2020年9月4日) 02版
本报通讯员 宋今声 冷海峰
双辽市教育关工委从主任到副主任,年高者81岁,稍次者已逾七旬。但是,他们从走上关工委领导岗位的那一天起,犹如在职上班,从未迟到早退、“旷课缺席”。有人背地议论,不知道他们咋想地,功成名就了,吃穿不愁了,在家里颐养天年多好啊!东跑西颠,图个啥呢?主任张福听了,说道:“图的,是老有所为;乐的,是余光散热;坚守的是初心责任;践行的是历史使命。”他们自忖,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为年轻人拓展人生之路,虽然没有“抬土运石”之力,尚有“运规矩、拉准绳”之能。
他们开创性地开展工作,目标定位准,路数行得通,为关工委事业增了光、添了彩。他们每行一动、举一事,一丝不苟,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他们虽然学养厚、造诣深,但是,为了写好一篇讲演稿,翻书本儿,找资料,挑灯夜战到黎明。为了践诺一次下乡辅导,准时到达一所村小上社会公德课,遭遇风雪,车停半路,他们不得不下车步行到达目的地。他们给学生辅导讲课,从来不收“课时费”,而且有时候还自掏腰包帮贫助学。全市校园学生劳动实践基地,到处留下了他们的忙碌足迹,双辽职校科技示范园,洒下了他们的辛勤汗水。在这里,培养了无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用人才和农村致富带头人,使广大青年人实现了自己的青春梦想和人生价值。
多年来,在教师节来临之际,他们自费千余元购买学生生活用品送给贫困儿童,勉励他们坚持读书,完成学业。他们还不辞辛劳,到上级有关部门为全市贫困家庭争取了5万元专项资金。
为了探索教育新模式,他们促成了“区校联动”,实现了“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一体化,引导学生用“勤奋学习,立志成才”的实际行动,感恩父母师长、感恩新时代,报效祖国。在学生中大力开展尊敬父母、勤俭节约活动。利用重大节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教育青少年“在校是个好学生,在家是个好孩子,在社会是个好公民”。
坚持普法教育,提高法律意识。每年在国家宪法日到来之际,他们组织退休法官组成法治报告团进校园,开展法律知识讲座,举办模拟法庭,宣讲《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全市万余名学生听讲,让学生们掌握法律知识,自觉地“学法、知法、懂法”,争做文明守法的“五好”小公民。发放安全告家长书,主动参与文化市场管理,严禁学生进网吧,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实现了全市中小学“零犯罪”。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硕果累累。多年来,双辽市教育关工委被国家关工委、省市关工委和省精神文明办,四平市委、市政府评为先进集体,2017年以来连续三年被教育部关工委评为“五好小公民”主题教育读书活动“先进集体”;张福本人也连续三年获得该奖项先进个人,并在普法教育活动中,荣获国家关工委、司法部、中央社会管理综合委员会普法教育先进个人,代表教育局关工委进京到人民大会堂领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