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朵金花脱贫忙 八月椒红人心急
文/王安德
我不会说假话,也不想说假话,更不会煽风点火,吹大话。
毛主席说过"实事求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三年"精准扶贫",今年是决胜之年,也就是国检之年。前段时间,我和同行丁继坤老师,带着好奇的心,探访韩城市精准扶贫第一村,板桥镇,共裕村。所见所闻对我们的启发和教育很深,更很感动。,这是一个真理。’’
共裕是个穷村,地处韩城市西北方向的薛峰川,地位偏远,山高沟深,特殊的地理环境制约着经济的发展,2015年,他们与录峰,裕峰,峰川合并后,村面积达到了60多平方公里,贪困户增加到66户,184人,是韩城市贫困户和贪困人口最多的村子。
面对山区面积大,自然条件差,贫困户多而居住分散,全市贫困类型最多,脱贫难度最大,加之合并后各类矛盾重重的严峻现实,年轻的共产党员王军锋挑起了这个重担,一支特殊的扶贫攻坚队伍,来自韩城市公安局的七位女同志,肩负组织的重托,贫困户的期望,豪情满怀,信心百倍地打响了脱贫攻坚之战。
脱贫攻坚是背水一战,更是必胜之战,万事开头难,七名女巡特警第一次来到山区,一切都感到十分新鲜和好奇,城里生,城里长的城里姑娘,从今天起就成为"山里娃"。
层层叠叠的崇山峻岭,流水潺潺的涺河之水,弯弯曲曲的山间小道,满山遍野灌木和棘刺,没有让她们畏俱和退缩,在村党支部,扶贫队员听取了情况介绍,参观了前辈愚公移山,战天斗地,艰苦奋战修建薛峰水库的事迹展览,在"永不磨灭的时代记忆"的共裕精神鼓励下,更加铁定了扶贫攻坚的信心和决心。
逐户摸底,把准脉博,力求做到精准扶贫,对症下药。
知难而进,攻字当头,不断创新脱贫攻坚思路。
初春三月,乍暖还寒,七位扶贫姑娘在党支部书记王军峰带领下,来到距村11公里的贫困户罗永祥家,车至山底,王支书说"往前再没有大路,我们只能徒步上山"。抬头望着2000多米的高山,几个姑娘哭了。在王静队长的鼓励下,沿着崎岖的山路盘旋而上,路旁的荆棘遍野,时不时挂破衣裤,脚上打起了水泡,疼痛直钻心头。姑娘们没有退缩,连续几十次走进这个农家小院,终于帮其脱贫了。
心系群众,真诚扶贫,"七仙女"巾帼青春展放风采。
贫困户袁喜睁是第一书记王静最为牵挂的人之一,她是一个智障残疾人,8岁时跟随父亲从宜川来到共裕安家乐户,后来与比他大20岁的聋哑男人组成家庭,婚后育有一男一女。丈夫是聋哑人,无法沟通交流,儿子不懂事,女儿又患有脑瘫,面对这样的家庭,王静不知上了多少次山,更不知谈了多少次话,也不知解决了多少困难,终于让这个僵硬的"石头"发了热,脱了贫,走上了富裕之路。

脱贫摘帽,巩固成果,是"七仙女"的最大心愿。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在各级党政组织的正确领导下,包联单位,相关单位,爱心企业的大力支持,村党支部,村委会和广大干部村民的密切配合,在打赢扶贫攻坚的进程中,共裕村历经两年多的寒来暑往,摸爬滚打,倾注心血,人均纯收入达到14600元,共裕村整体脱贫。昔日的"穷山恶水"变成了如今的"金山银山"。采访完扶贫村,我们又转到了花椒盛产地芝阳镇弋家塬村。

进入八月,大红袍花椒渐渐由青变红,各大网群里都发出了一个共同的心声"花椒红了"。
"花椒红了",是的,花椒真的红了,但它红的让椒农并没有开怀大笑,而是愁眉苦脸,满腹的牢骚发在网群里。
去年,一斤上等的大红袍,开价八九十元,一般的次椒也有四五十元,且收椒的椒客频繁往来,让椒农们有出价还价的余地,而今年,迟迟不来的椒客,就连摘椒的也来的可怜,天公又不作美,大雨,小雨,下个不停,心急的几个椒农竞然骂起娘来。
然而,此时此刻,有些人,竞然在网里不停地喊叫"椒红了,花椒丰收了",这些人吵的有些过份,有些掺杂似假的味儿,我真的担心,那几个椒农会骂他几句。
节骨眼上,丁老师约我,冒着风险,走进了东戈家塬,走近田间地头,走进椒农的家,走进摘椒的人群中,面对面,贴近实地地进行了"椒乡行"。

金秋八月,椒乡韩城,椒红似海,香味扑鼻,满山遍野红艳艳的花椒格外惹眼,阵阵椒香沁人心肺,农用三轮车在弯弯曲曲的山间路上来回穿梭,片片椒海中闪现着男男女女摘椒人忙碌的身影,到处都呈现出一派椒红人欢的丰收景象。
十几年前,也是椒红的八月,我带着记者女儿来到这个村,采访村支书高建勤,今天,我再一次走进东戈家塬村,在高支书的陪同下,走进了椒海,并坐在他家的院落,长谈了三个小时的花椒,中午时份,丁老师和我,又走进椒农高增乾的家,采访了摘椒刚刚回来的山东椒客宋美红。在东戈家塬村,这个只有不到一百五十户的小村,就来自山东荷泽,乾县,蒲城,陕北等地的摘椒客不少于2000多人,每年支付的摘椒工资不少于几百万元。
1997年,我在芝阳工作,曾在文章中谈到,韩城的摘椒客不少于一万人,有人看到后,发出笑声,十年后,我和女儿又一起采访,同样提出摘椒客不少于万余人的理念,就在这一年,韩城政府重视这个问题,如今,有人在文章中谈到,韩城的椒客急需十万人。
你信不信,反正我信。
对于韩城花椒红了,我不想多说什么,因为椒农的心情不好,价钱太低,椒客又少,天雨又多,他们又烦又累。

离开东戈家塬,丁老师一连写了几篇与椒有关的文稿,都与他人写的不同,其中《椒乡情缘》真实地反映了一位椒农的爱情故事。
精准扶贫,花椒采摘,都与咱农民生活相关,各级部门采取了多种措施,为农民服务,为椒农服务,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们只有发挥自生内生动力,就一定能走向小康社会。
作者简介
王安德,男,1960年6月出生,大学文化,中共党员,陕西,韩城,卫东人,1980年参加公安工作,历任派出所副所长,所长,交警大队副大队长。
自由撰稿人,文学爱好者,现系韩城市作协会员。曾参与韩城市公安局史志编写工作。
几年来,先后编写《红色家庭》巜暴乱冶户川》巜白叶树梁》《201》巜过年了》等文稿,撰写的巜我的女儿是第一书记》荣获全省精准扶贫奖。有多篇文稿发表在都市头条,部分作品在陕西农村网和韩城作家,韩城文学,韩城文学园网站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