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年轻的时候,在生活的海洋中,偶尔抬头
遥望六十岁,像遥望
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
经历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
而今我到达了,
有时回头遥望我年轻的时候,
像遥望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
❄️
从文学本质属性来看,情感性是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本质规定。曾卓在诗歌《我遥望》中以自己在人生中两个年龄段"遥望"视域的范围和体悟为基点,抒发了自己对生活,对人生的独特感受,显示了诗与人生、诗与禅、诗与哲合而不分的特质。
❄️
诗歌特点
曾卓的这首《我遥望》抒写自己的人生感悟。其特点有:
一、今昔对比,回环复沓。
年轻时盼年老,年老时望年轻。人生在两次“遥望”,今昔对比这中,时空转换之间,画了一个圆。
二、设喻精巧,和谐贴切。
全诗以航海远行这一中心比喻贯穿始终;将生活喻为“海洋”,而“六十岁”相对于年轻的“我”,自然就是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神秘而又充满诱惑。人生路上的悲欢离合当然就恰似航行中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这些比喻密切联系,和谐统一,组成了一条意蕴丰富,摇曳多姿的比喻链,自然贴切,精妙传神。
三、意境深远,耐人寻味。
本诗篇幅虽然短小,但其所表达的哲理耐人寻味:既要勇敢地冲向未来,追求理想,又要珍重前行路上的每一段时光。只有这样,在回首往事的时候,才能无怨无悔。

曾卓,著名诗人。原名曾庆冠。笔名还有柳红、马莱、阿文、方宁、方萌、林薇等。原籍湖北黄陂,生于湖北武汉。1936年加入武汉市民族解放先锋队,武汉沦陷前夕流亡到重庆继续求学,并开始发表作品。1940年加入全国文协,组织诗垦地社,编辑出版《诗垦地丛刊》。1943年入重庆中央大学历史系学习。1944至 1945年从事《诗文学》编辑工作。1947年毕业后回武汉为《大刚报》主编副刊。1950年任教湖北省教育学院和武汉大学中文系,1952年任《长江日报》副社长,当选武汉市文联、文协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