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云吉光兆凉城 
秦拓夫/北京
风景图/钟庆顺
坐在北京丰台一个古色古香的茶餐厅的包间里,43岁的杨霄在国家政务信息无障碍平台负责人黄先生的陪同下,接受笔者聊天似地采访。尽管杨霄在建筑结构力学方面颇有建树,久负盛名,又身为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第八分院总工程师、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结构所所长,但他身上体现出来的依然是纯朴的山里人气息。他略显腼腆地对笔者说:“我是利川人,我身上永远都会有山里人的气息和味道。”

杨霄近照
他说的没错。出生于湖北利川佛宝山一个农民家庭的杨霄,由于兄弟姐妹多,土里刨食的父母十分艰难地将他们养大,将他送进一所普通大学。经过艰辛努力,他考取了清华大学的研究生。因学习成绩突出和个人综合素质较好,杨霄研究生毕业后受聘于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从事结构力学研究。经过多年奋斗,他不仅在学术上取得成就,先后在权威期刊上发表12篇专业论文,还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1项,多个设计项目获得国家或省部级奖,并成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赛道转换、共享及设施全季利用技术研究”课题负责人,2019年荣获“建筑结构行业杰出青年”称号。曾参与金沙遗址博物馆、河南艺术中心、2008年北京奥运会羽毛球馆、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的总装测试厂房等项目;主持并完成了福州东部新城商务中心、安邦保险上海后援中心、成都金控广场、长春奥林匹克体育公园、商丘文化艺术中心、桂林一院两馆等项目,主持了正在建设的2022冬奥会国家跳台滑雪中心结构设计。

陪同杨霄与笔者见面的黄先生,既是杨霄的同乡,也是初中同学。他们一起从利川大山深处走来,一起在京城安家落户,结婚生子,打拼事业,在各自的工作领域取得了一定成就,总算没辜负自己的家乡和父母兄弟姐妹。得知笔者曾在恩施和利川工作过多年,黄先生原打算把利川在京工作的另外两个同乡同学都请来与笔者见面,但他们出差未回,只好改约下次了。

利川是笔者的第二故乡,笔者曾在那里工作过多年,对那里的一山一水都深有感情,那里还有不少的老朋友,有的已退休,有的还在位,有的高升到外省任职去了。但笔者永远都记得利川,那里山青水秀,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杨霄只是其中之一。
(文章来源:新世纪经济观察/秦拓夫发自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