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是礼仪之邦,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传承至今,铭刻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中。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从“孟母三迁”到“岳母刺字”, 从“孔融让梨”到“曾子杀猪”,好的家训、家规、家风不仅承载了祖祖辈辈对后代的希望和鞭策,也同样体现了中华民族重视家庭教育的优良作风。“好家规造就好家风、好家风造就好家庭!”,家规是指一个家庭所规定的行为规范,是教育规范后代的准则,也叫家法。家风是一个家庭的主旋律,也是家庭成员品格、文化素养、道德情操、人际关系的具体体现。家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空间,在孩子身上处处会烙有家风的印记,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家风,善、孝、仁、礼等品德,尊老爱幼、勤俭持家、重德修身等品质,都可以引领家庭成员积极向上、健康成长。

“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是《红灯记》里李玉和的唱段,看似朴素的唱词却深刻地剖析出个人成长与环境氛围的关系,当央视记者的镜头对准退休老人、知识分子、大学讲师和农民群众时,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家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凭良心做事……尊老爱幼……吃亏是福……不啃老、不坑爹……和睦乡邻,勤俭持家……心胸要宽,做事要真”等等,虽然大家对家风的表述有所区别,但本质内涵并无差异。家风是一种潜在无形的力量,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人格,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教育,它对孩子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性格特征、道德素养、为人处事及生活习惯等,每个方面都会打上家风的烙印。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家风,就有什么样的孩子。

家风就是文化和道德的言传身教,是智慧和处事方略的潜移默化,我从小是在传统朴实的家风熏陶中长大的。“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这是父母对我们讲得最多的一句话,在我的成长记忆中,父母大半生与土地为伴,一辈子没和别人发生过争执,他们一直把家庭和睦、邻里和谐看得很重。我的母亲是一位老实本分、任劳任怨的农民,为了五个孩子穿衣吃饭,她经常夜深不息,不言劳苦。在村里,母亲是出了名的老实人,哺育子女,她把最好的东西给我们;赡养老人,虽然家庭贫寒、负担沉重,但让奶奶颐养天年的还是她;出工干活,从不挑三拣四,她认为啥活总要有人干,做好自己就行;她喜欢乐于助人,家里有啥好吃的东西,除了留一些给我和姐姐,一大部分会分给周围的邻里乡亲,所以亲戚朋友都喜欢到我家串门聊天,姐姐们调侃说“咱家就是村里的老年活动室”。在母亲的耳濡目染下,孩子们都继承了“做事踏实、与人友善、家庭和睦”的优良传统……后来妻子也追随了母亲善良质朴的性格,为了这个家整天东奔西走,默默承受着生活的重荷,少一份浮躁,多几份稳重,少一些争强,却又多了些许责任……沧桑岁月共同倾注和演绎着人类母爱的世代轮回,呈现了女性生命里最精彩的华章。

父亲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乡村教师,并且在我们当地也小有名气,他不仅在文史、地理教学方面独树一帜、屡次获奖,还会剪窗花、剪陪葬纸品一类,还会修理自行车、缝纫机和诸多农耕用具,地里的各种农活无师自通,而且毛笔字写得让人交口称赞。正因如此,村子里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等红白喜事都少不了父亲的身影,只要高音喇叭一响,就会有人来邀请父亲去写对联、剪窗花,长此以往,村子里的老乡们就慢慢的把他当成吉祥的象征,这可能是父亲帮人写字从来不图回报的缘故吧,自带笔墨,有时连红纸都是自己掏钱买的,所以邻居们经常说“顾老师德高望重,他写的字比商店里买来的更喜庆,他走到哪里就会把福气祥云带到哪里”。在我儿时的记忆中,父亲总是在年关忙得不可开交,校长让他张贴《新年特刊》,邻居请他为儿子的婚房剪几幅窗花,支书找他书写村务公开栏,就连帮母亲蒸年糕、磨豆腐的时间都腾不开,因为院里还有一大堆等他写春联的人,母亲见他忙得晕头转向、还倒贴笔墨纸砚,偶尔有些怨言,父亲总是笑着说:“咱就这点能耐,一年能为父老乡亲们帮几次忙?做一个在村里有用的人难道不是一件荣耀的事吗?”

每一个家庭都有淳朴的家风,每一个家长都会用自己感悟的处世之道教育孩子,良好的家风是正能量的传递,它需要长期的培养,更需要几代人身体力行、言传身教的实践感悟。在洛宁县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之际,在信息畅通的新时期,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倡“好家风、好家教、好家训”正当其时。

家风如春雨,润物细无声。父母常说“做好人、做好事,积儿女、积寿相”,全家人在父母的教育下知长幼、存善心,邻里邻居提起二老都会竖起大拇指。父母的言行轨迹是儿女心中的智慧明灯,它伴我们从懵懂无知走向成熟自立,亦是我们人生的诫尺,衡量着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父母的一生没有大富大贵,也没有留给儿女丰硕的财产,但这些勤俭治家、诚实守信、淳朴严谨的家风将会让子孙受益终生。“云往哪儿,取决于风的方向;风不定,云会迷茫”,人如云,行走在包罗万象的天空里,好家风使其坚定方向、净化心灵。读懂了父母的岁月长河,也就读懂了人生繁华,我们会延续父母的恩赐,也会教育孩子孝敬老人、知恩图报、传播爱心,乘风破浪,牢记祖训,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作者简介:顾原锋,一个徘徊在文学边缘的探索者,喜欢用文字编织自己的理想人生,曾在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诗歌、散文300余篇,平淡记录自己的人生境遇和感触,不为流传、只为心安。系河南省洛阳市作协会员,担任《洛宁县年鉴》《洛宁政策研究》特约编辑和《河南顾氏家谱》副主编,有作品入编《中国诗人2018年度诗歌选集》《华夏诗歌新天地》《诗中国杂志》《中国乡村》和《驻村第一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