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澍宁 | “东坡遗风·笔墨神韵” 首届中国画写意名家作品展
序 言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长河中,中国画逐渐形成了人格化,并具有了特殊的更多抒情写意空间。伴随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加上具有文学性的中国画独有之精神,使得中国画具备了更深厚的底蕴和内涵。
苏东坡,四川眉山人,与父苏洵和弟苏辙并称“三苏”,宋代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画家,文人画的主要倡导者。
“意”,是人类对自然景物的抽象而富有韵味的认知;写意,是人类在表现自然景物的审美认识上实施的具体技法。“写意”既是美学范畴,也是凝集了世界观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范畴的方法论。
在中国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众多文人墨客以书入画,用抽象的画面、极具想象的构思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和表现事物的本象,追求事物神韵;以自然之美,体现中国绘画意趣,一直被历代文人所推崇。纵观中国画的发展历史,充分证明了写意画作为中国画的核心,在中国画的发展过程中具体不可或缺和替代的作用,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中国画的精髓所在。
然而我们必须看到,当今中国之画坛,那种以自然为上,追求气韵生动,注重画面空灵静谧、苍润浑厚的意境及“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的时空观念和审美意蕴等意象精神正在悄然流失。鉴于此,为了更好的弘扬民族艺术,倡导写意精神,中国美网携手“东坡故里”的眉山市美术家协会和眉山国画院将于2020年举办“东坡遗风·笔墨神韵” 首届中国画写意名家作品展。展览以“弘扬传统文化,倡导写意精神”为目的,拟定每年举办一届,逐步发展成为业界具有极大影响力的艺术展览品牌。
★范澍宁★
范澍宁,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美协中国画艺委会人物画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成都人物画会副会长,副研究馆员,成都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兼职教授,四川墨华艺术研究会秘书长。
擅长写意人物,兼及彩墨荷花。作品酣畅淳朴,别具新意。多次参加国内外重大美展,获《第八届全国群星奖》优秀作品奖、《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优秀作品奖、《西部大地情全国中国画大展》铜奖、《首届全国青年国画年展》银奖等奖项。先后在成都、江苏、广东、山东、甘肃、德国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多次参加全国中国画名家邀请展等学术展览活动。
◆ ◆ ◆ ◆
笔补造化 遗貌取神
◆ 文/清风拂眉|◆
范澍宁《八月娇阳莲滿塘》97cmx91cm 2018年 纸本
一 、花事
荷要开了。
紧致的花瓣包裹着蓬勃待发的生命力,呼之欲出却又镇静自若,给人以无限的期许。
荷是矜持的,有时候也像少女的狡黠。有人来,它就屏息静气,悄然不动,耐心的等人离开后,才会悄悄的舒展,次第绽放每一片花瓣,无限的接近圆润。让再次来看的人,大吃一惊。
怒放的荷有种悲壮的美。它们仿佛懂得,每盛开一分,便离凋落更近一步,开到极致,便是归期。
它们如此聪慧,义无反顾并保持沉默,这真令人心碎。凝神端详,却不忍和它们灼灼对视;有意忽视,又怕辜负了它们一世仅有的花期;碰触,担心会是一种伤害和亵渎;放手,又怕一旦凋零,便是永世的错过……薄薄的焦灼和恼人,一切皆因荷起。
任叹者如何虐心,天自辽远,水自碧澈,荷叶荷花,更是自顾自的,如安静的处子般,生出一个惊心动魄的宇宙——花到荼蘼,已然成海。
倾听,碧荷上空仿佛传来极乐的喧哗和欢叫,闭上眼睛,一切却又归于静,只剩深沉的天籁,来自苍穹,涤荡于天地之间。那是它们用恣意的身段和忘我的容颜,奏响的生命华章。
范澍宁《薰风》69cmx69cm 2014年 纸本
二 、唯有花落
一擎一擎的荷花,冷静的老去,花瓣飘零,香消玉殒,荷叶也失去圆润的模样。池塘里仅剩下荷的枝梗和干涩的莲斗,从容的弯下身去,源于水又归于水,纵然不求硕果累累的福报,水到渠成的圆满,至少也有了万事皆休的憩息,安之若素的释然。
清冽的秋水,离索的飘萍,踯躅的晨雾,瑟缩的寒蝉……那又能如何? 看这遗世独立的荷, 残而不颓,虽枯犹凛,在它的洒脱风骨之下,一切都将臣服为背景和衬托。
至于那些荷中翘楚,入了慧眼,打动七窍玲珑心,得以入了画,填进词牌,咏叹为绝唱,吟哦成千古文章的,其真切,其静美,其经典,其永恒,更是演绎了一场永不凋谢的花事。
范澍宁《荷花娇若雨》97cmx90cm 2018年 纸本
三 、画荷
对于荷,总是不敢贸然去写,即使下笔,也不敢轻易说喜欢,仿佛一旦对它用了赞美的形容词,便会把她和众花相提并论,便使她沾了烟火,流于俗气。
若去画呢?有人说桃花难画,荷花何尝不是一样的恼人?笔落墨就,一朵荷安静的落卧于纸上,但彼岸的花,却正在悄然而惨烈的老去。这才惊觉,刚才捕捉到的,竟是它余生中最美的刹那。
当花已成画,花,却已非花。所幸,画中,已有花。
男人画荷,想来更有一番怜香惜玉的迟疑:若画的太过柔美,未免会失掉画者的脾性;若画的太过豪放,又会少了伊人的韵味。
范澍宁《盛放》143cmx76cm 2013年 纸本
画者笔下的荷,既有恬淡、优雅的女性美,凝神屏气,似乎鹅黄的暗香正隐隐袅袅,绕于鼻端,又不卑不亢,卓然不群,有着男人的风骨和洒脱。荷的柔美多姿,荷的遗世独立,被画者尽收眼底,成于胸中,凝于笔端,挥于墨下,傲然纸上。正所谓:形成于未画之先,神留于既画之后。笔补造化,遗貌取神,荷与画者天人合一,带来的,是一场荡气回肠的视觉盛宴。
这便是他的荷。这也是我们的荷。
且看,荷在画中。
作品欣赏








──选自《美网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