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修大课堂(一个服务于教师服务于社会的大课堂,感谢关注)
杏坛漫话(二十七)
殷朝芹

0161
有一个书生进京赶考,住在一家旅店里。他夜里做了两个梦,在第一个梦里他梦见自己在滑溜溜的墙头上种白菜,在第二个梦里见到自己下雨天头上戴着斗笠,手上还撑着一把雨伞。书生对这两个梦百思不得其解,便走出店门找到一个人解梦,那人听了书生对梦境的表述之后,便先叹了口气,随即对书生说:“这两个梦呀,很不好,预示着你今年的赶考是要白走这一趟了。你想墙头上种白菜不是白费劲儿吗?头戴斗笠还打着雨伞,不是多此一举吗?”书生听后感到很灰心,便回到店里收拾包袱准备回家,老板问他:“不是再有两天就要进考场了吗?你为啥要收拾行李?”书生便唉声叹气地说了做梦和找人解梦的事,而老板听后高兴地大声说:“哎呀,这是好梦呀!你想墙头上种白菜不是高中吗?带着斗笠还打着雨伞说明你是有备无患呀!安心住下来准备应考吧,这次一定能考中!”书生听了老板的话,立即转忧为喜。读者诸君,这个故事向我们传达了什么道理呢?

0162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对孔老夫子的写照,也成为中国师道的传统。宋代大教育家、思想家朱熹也有诲人不倦的“癖好”,据《朱子年谱》记载:“先生穷日之力,治郡事甚劳,夜则于诸生讲论,随问而答,略无倦色。”朱熹担任官员时,白天处理政事已经很累了,但是到晚上还要坚持给他的门生授课,随问而答,略无倦色。又据《朱子行状》记载:“从游之士,迭诵所习,以质其疑;意有未喻,则委曲告之,而未尝倦;问有未切,则反复戒之,而未尝隐。务学笃则喜见于言,进学难而忧形于色。讲论经典,商略古今,率至夜半。虽疾病支离,至诸生问辩则脱然沉疴之去体,一日不讲学,则惕然常以为忧。”意思是说,跟随朱熹老师学习的学生,轮流诵读学习的知识并提出其中的疑难问题, 意思上有不明白的,老师就千方百计地让学生搞明白,而从未厌倦过; 学生提问题有不得要领的,老师就反复地告诉他们,而从未隐瞒过。如果看到学生致力学习、 勤奋专心,老师的高兴就会在语言中表现出来; 如果学生学业长进有了困难,老师的忧愁就表现在脸上。老师给学生讲解论述经典,与学生商讨古今大事,常常到半夜而不知疲倦。老师虽然生病了,只要学生们来问学求教,他的病好像一下子就好了,一日不讲学,则一日不快乐。”作为一个当代教师,我非常敬仰先贤们这种对教学负责的精神,近期也算过了一把诲人不倦的“瘾”,先是在七、八月份为外地的教师培训班举行了几次网上直播教学课,又在九月份为区内几个学校举行教师培训和家长培训,期间患牙龈炎和口腔溃疡,虽然十分难受,但还是不忍拒绝邀请并坚持把课尽量讲好。其实,这种情况是我们教育行业的一种“通病”,教书是一项神圣的事业,为之付出,是我们当老师的心甘情愿的事情。

0163
荀子是战国末期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是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和积极的实践者,他在劝学方面可以说是竭尽所能、苦口婆心,除了他著名的《劝学》篇之外,在《儒效》篇中的一段话,也值得后人不断温习和领会,从而获得学习进取的力量。
荀子曰:“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曰:其唯学乎。彼学者,行之,曰士也;敦慕焉,君子也;知之,圣人也。上为圣人,下为士、君子,孰禁我哉!乡也混然涂之人也,俄而并乎尧舜,岂不贱而贵矣哉!乡也效门室之辨,混然曾不能决也,俄而原仁义,分是非,图回天下于掌上而辩黑白,岂不愚而智矣哉!乡也胥靡之人,俄而治天下之大器举在此,岂不贫而富矣哉!”
其意思是说:“我想由下贱变成高贵,由愚昧变成明智,由贫穷变成富裕,可以吗?回答说,就只有学习了。那些学习的人,能遵循学到的东西,就可成为士人;能继续勤奋努力的,就是君子;能精通学到的东西的,就是圣人。最高可以成为圣人,至少也可以成为士人、君子,谁能阻挡我呢?过去是个路上的普通人,一会儿就可以和尧舜这样的贤君并行在一起,不就是由下贱变得高贵了吗?过去连对门外和室内的礼节有什么区别也糊里糊涂不能判断,一会儿就能追溯仁义的本源,能够分辨是非,运转天下事于手掌之中,就像辨别黑白一样容易,这难道不是由愚昧变得明智了吗?过去是个空无所有的人,一会儿治理天下的重要手段都在他这儿了,这难道不是由贫穷变得富裕了吗?”

0164
近日我读日本作家栗良平的小说《一碗阳春面》给孙女听,读着读着我流泪了,我被小说中家庭受难的母子三人的坚强和面馆老板夫妇的善良深深地感动了,甚至被感动得要哭出声来。一篇好的文学作品就是这样,它会深深地感动你,不仅仅会让你为之流泪,更会深深地触动你的心灵,进而影响你的人生。在我们的人生岁月里,我们可以有很多机会接受教育、启发和影响,从而获得心灵和品格的成长。而通过阅读这样一个途径,其作用常常是非常巨大和深刻的,很多的人都是通过读了一本好书而改变和成就了自己的人生,当然也有一些人是读到了一本坏书而走向了下坡路,所以我们这个世界需要的是弘扬正能量、给人正面感动和引领的好书。这里,也就谈到了作家的社会责任感问题,一个作家在从事文学创作时,必须考虑到你的作品要给人们一种怎样的影响,必须有好的立意,必须持有社会道义和良心。凡是为人类贡献着优秀精神食粮的作家,都是值得我们崇拜和赞颂的,他们的创作过程是艰苦的,他们的贡献是伟大的。

0165
读书是能够成就一个家族的兴旺历史的,历史上真正的名门望族也都是书香之家。曾国藩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十分有影响力的人物,不仅学识渊博、文武兼备,教育孩子也别具一格、卓有成效。100多年来,他的子孙中没有一个纨绔子弟,个个都很成器。儿子曾纪泽是晚清著名的外交家,孙子曾广钧是一位极有才华的诗人,曾孙曾昭抡和曾约农分别为杰出的学者和教育家。曾国藩首先要求子弟读书明理、学会做人。他说读书不在于做官,而在于明事理,当官是一个时期的事,而做人则是一辈子的事。在曾国藩的带动影响下,曾家子孙都认为一个人要想将来有所作为,就得有深广的学识和过硬的本领,所以形成了读书的家风。无锡鸿山的钱氏家族,先祖是吴越王钱鏐。钱家从钱鏐到钱弘俶、从钱易到钱大昕、从钱玄同到钱钟书、从钱穆到钱伟长、从钱学森到钱永健……三十多世,遍布海内外的钱家后裔人才辈出,钱氏家族成功的最大秘密是好读书、重教育。钱伟长教授在解答“钱家为什么能出那么多名人”时曾幽默地说:“我们钱家人喜欢读书,书读多了容易当官,当官的容易出名。”吴越王钱鏐是钱家人发奋学习的榜样,他出身贫寒却从小酷爱读书,直到晚年还坚持阅读,并立下了 “子孙虽愚,诗书须读”的家训。我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梁启超有九个子女,在他的教育引导下,个个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甚至还产生了“一门三院士”的佳话。这“三院士”是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另外,四儿子梁思达是经济学家,次女梁思庄是图书馆学家,三女儿梁思懿是社会活动家。梁氏家族也是靠勤奋地专注地广博地读书。这正是: 欲高门第须重学,要好儿孙必读书。

〖殷朝芹老师书法艺术欣赏〗






『作者简介』殷朝芹,1963年生,教育学者,文学爱好者,书法爱好者,宣讲工作者,现任教于临沂市兰山区教师进修学校。出版有《咱们的儿歌》、《师者千言》、《赤子》、《识字新歌谣》等著作。

牢记初心,不忘使命。传递正能量,一直在行动。
(临沂市兰山区教师进修学校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