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9月3日全国各地举行多种活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从大江南北到长城内外,人们铭记历史、砥砺奋进。洛宁县举行多种活动纪念这来之不易的胜利,我县已故王建功(1918---2015)老人,黄埔军校抗战老兵,曾参加了抗战正面战场,系我县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获得者。讲述洛宁抗战故事,追忆历史风云,激发民族自信,为建设秀美洛宁添彩。

去年深秋的时候,也就是家乡杨树的叶子渐渐发黄将要脱落的季节,祖父的三弟也像哪飘零的树叶一样,辞世离去。三祖父的的亡故,宣告祖父辈时代的终结。回乡奔丧的空隙,我去了趟已被拆毁的老宅,站在百年沧桑老宅遗址上,思绪又把我牵引到去世5载的祖父身上,他老人家如果健在也逾百岁高龄了(1918-2015)。往事如云如烟……
2007年夏,我回到家乡洛宁县城郊乡王协村又一次和叔父谈起祖父参加成都起义之后的往事。他谈到祖父于1949年12月在成都郫县起义后,其部被改编为50军,赴湖北天门整训,祖父被编入167师教导团。1950年秋,从天门退伍返乡。回乡后,将起义证、退伍证交给了王协乡民政助理卫金云同志。其后,王协乡撤销并入城关公社,卫金云工作调动,祖父起义、退伍证件从此杳无踪影。为此,祖父被划为四类分子,文革期间被迫接受强制劳动,他和家庭成员身心均遭到巨大摧残和创伤。70年代,县驻村工作队进驻王协,祖父在强制劳动之余,偶从报刊上得知其老上级原50军167师副师长段国杰在湖北武汉工作的消息后,向工作队反映了上述情况,要求组织上调查其参加起义和革命的事实。随后,我县致函时任湖北省交通厅副厅长和省政府参事的段国杰同志,了解祖父起义和在50军的历史,段国杰得知祖父作为起义和复员军人被迫接受强制劳动而未落实政策的情形后,很为震怒,迅速向我县有关部门出具了证明。从此,祖父解除了强制劳动。

上世纪80年代初,老干部曲书成、张学礼同志应邀从北京、重庆回县参加党史征集工作,派人专程把祖父从王协接到其下榻的县招待所,谈及早年为抗日祖父考入黄埔,后来却遭受迫害的辛酸往事,感慨万端。祖父淡然一笑说:“这都是时也、运也、命也!”几位花甲老人促膝畅谈,共忆抗日烽火中的同窗情谊和峥嵘岁月里的不平凡往事,都深深陷于对历史缅怀......

听着祖父曲折坎坷的经历和不堪回首的往事,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想我党历来讲究实事求是,提倡尊重历史原貌,在祖父的有生之年,对其考入黄埔、参加抗日、起义改编的经历认真加以整理,保存下来,是我辈义不容辞的责任。但作为指引其走上抗日道路的同窗好友曲书成、张学礼(又名杜之真,延安干部)同志已逝世多年,原老上级段国杰先生已作古多年,当事人的去世,使我原有的思路一下子被打乱。于是我顶着烈日,找到了当年驻村工作队副队长田富琛和成员黄金云同志,了解当年祖父找段国杰的经过及那份证明的下落。事隔多年,两位老人仍思路清晰,谈到当年段国杰证明了祖父的起义人员身份后,解除了对其的强制劳动,可段国杰的证明却因组长贾发坤的去世,时间久远,无从查找。刚有点希望的线索又依次中断。无奈,我只好向在外地的亲友求助,三门峡的小姑寄回了兰州军区为祖父颁发的《起义证明书》,多年来要找的东西终于重见天日!但这只能证明祖父参加了成都起义,加入50军又是个迷。这时居住在湖南祁东县军干所的广州军区军队离休干部赵光武同志回乡探亲,他十分了解祖父在50军的这段经历,并告诉我:“四川党史中有这段记载”。于是我通过成都军区联络部于1987年发行的《西南义举---卢汉刘文辉起义纪实》这本有重要价值的史料书籍找到了证明。该文清楚记载了祖父部队原国民党20兵团243师参加了成都起义,后赴天门整训,被改编为50军167师,1950年10月,50军入朝参战的整个过程。同祖父的口述与经历一致,这确实令我兴奋了几天。赵光武同志回湖南后通过组织出具了祖父参加抗日、黄埔毕业、参加起义、改编退伍的证明。

按说作为后人的我应该对此告一段落,可祖父参加抗日考入黄埔军校十五期,仍有口无凭,这是我要重点考证的第二个课题。2008年,我获知陕西有关部门在整理国民革命军抗日资料时,从陕西省档案馆馆藏的黄埔军校同学录中可能有祖父的信息后,通过电话和该馆取得联系,告知了祖父的名字和级别,让其帮助查询。两天后,该馆工作人员从印刷于1939年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7分校同学录找到了祖父的资料,复制盖章后寄给了我。手捧这份珍贵资料,我有千言万语的激动难以描述。70年后,他再次证明祖父是个真正的黄埔同学。我把该资料寄给了河南省委统战部下属的省黄埔军校同学会,为祖父办理了我省的黄埔军校同学会会员证。从此,我开始了祖父抗日资料的收集,从祖父口中和相关资料中获知,祖父黄埔军校毕业后,留任该校学生总队教官,培养抗日军官,以后在国民党西安战士工作干部训练团第四团任第三营任营长,曾驻防汉中、渭北等地防御日寇,曾为第二次远征军组织优秀兵员,原计划赴缅甸,因故未成行。至此,祖父的一生经历更清楚和完整了。

祖父王建功,又名满堂,字善治,洛宁县城郊乡王协村人,生于1918年9月13日,县中毕业后,在本村小学任教员。七七事变爆发后,在其同学曲书成、张学礼的影响下,投笔从戎,于1938年春考入黄埔军校7分校15期步科第3总队第2大队步3队甲级生,1939年毕业后,留校任学生总队教官。其后曾参加抗日,1949年12月24日,率部在四川郫县参加起义,时任国民党20兵团243师250团副团长,后赴湖北天门整训,被编入我党50军167师教导团工作,1950 年,该部奉命入朝参战,祖父因身体原因,经组织批准退伍返乡。50年代末曾在西安参加竹器合作社,因历史问题被下放回乡。文革期间,遭受迫害和强制劳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被平反,兰州军区恢复其起义军官身份。在家乡安度晚年。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那些年,祖父在台湾的黄埔同学和好友王化堂(王化雨)、任自安等人曾和其有书信往来,同时,不断也有人从外地到我家对祖父参加黄埔和抗日的经历进行采访,2009年2月,抗日民族网、大河网网友到我家对祖父进行专访,向祖父赠与上刻着:“抗日老兵、民族英雄”的纪念勋章和贫困老兵救助金。原河南省黄埔同学会办公室主任刘天兴在中共洛宁县委统战部负责人的陪同下,曾看望慰问祖父,我们全家很为振奋和激动!每逢节日县领导都登门看望祖父。当时,祖父虽年过九旬,记忆力和思维也远不如前些年,但提起抗日,唱起黄埔军校校歌:“怒潮澎湃,党旗飞舞,这是革命的黄埔”和《我家住在太行山上》等抗日歌曲是仍高亢激昂,气壮河山。

2015年祖父荣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两个月后祖父安详去世,河南省黄埔军校同学会和洛宁县委统战部送了挽幛,表示祭奠。祖父的一生经历了新旧两个社会,饱经沧桑,但自从找到并加入组织——黄埔军校同学会,他迎来人生第二个春天,并惠及后人。2015年,我的孩子作为全省抗战老兵后代代表参加了省青联组织的“中原骄子爱国行”,赴北京参观抗战遗址、追忆抗战历史、聆听抗战故事、缅怀抗战先烈等活动,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祖父虽然远行,但他的爱国热忱和他的黄埔抗战精神却成为我们家族延续的一笔宝贵财富,并将注入我们的血脉,万古千秋!

作者简介:王嘉飞,王范人,祖籍城郊王协村,黄埔抗战老兵后裔。洛宁县卫健委职工,爱好文学书法,曾有作品在《新洛宁》、《县域经济》、《书城》、《牡丹》杂志上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