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词的气韵文/韩宪生
诗词的“气”,就是气质,“韵”就是韵味。诗词有了气质和韵味,才算得上好诗词。诗有气韵和人有气韵是相通的。人有高低瘦胖,黑白美丑。诗有长短粗劣,精典与烂制。人的长像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好坏,但从气质和风度却能判断一个人的才华和能力。诗的词澡和平仄对仗,是诗的形式,形式决定不了内容。感人至深,流芳千古的诗都是因为内容美而存在。无论是婉约的,豪放的,现实的,浪漫的,温情的,硬朗的,无一不是因“气韵”美而赢得大众的喜爱。“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山重水复疑无路……”,“开轩面场圃……”等诗句征服读者,不是因为词澡的华丽,而是因为诗词的内涵,能与读者产生共鸣。
有的人追求文辞的华美,还有人把平仄、对仗和音韵看得十分重要,孰不知,这些都与诗的气韵没半点儿关系。属雕虫小技而已。如果一首好的诗词100分,形式只能占到20分罢了。
一个人有没有品位,不能看外表;一首诗有没有品位不能看音韵格律。哗众取宠的人追求的是穿戴,这叫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诗词也是如此。形式美的不一定是好诗,崔颢的“黄鹤楼”并不完全符合格律的要求,可千百年来没有一个人说坏,连李白都自愧不如。
诗贵浅显易懂,通俗而流畅。不能生编滥造词汇,只有自己懂自己明白的词,坚决不能写进诗里。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都是平民化的语言大师。
总之,诗词的气韵是靠内功修来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胸藏万汇凭吞吐,腹有诗书气自华。肚里没有本钱,写不出好诗。靠东拼西凑是不行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