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于应克:1974年8月出生于临清市,大专文化程度。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先后在全国各大报刊发表文学作品500多篇。系聊城市作家协会会员,临清市楹联学会创作组成员。

🌹心中那盏永远不灭的红灯🌹
——有感于京剧大师钱浩梁先生的过世
文/于应克
七月十五在为祖父上坟的路上,突然听说革命样板戏《红灯记》当中李玉和的扮演者钱浩梁先生去世了,我的心里突然一紧,继而,一颗颗晶莹的泪珠从脸颊上滚落下来。
虽然钱浩梁先生和我父辈是同一时代的人,但是他高大威武的艺术形象却早已深深的铭刻在我的脑海中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八大革命样板戏风靡全国。几乎那个时候,每个村子了都有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所演出的剧目基本上都在八大革命样板戏的范畴之内。记得在我家的东屋里,还挂着一幅李玉和手提红灯,接应交通员的油画作品。李玉和气宇轩昂,浑身充满了正能量。
据老人们回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村也曾经排演过革命样板戏《红灯记》,那阵势极其壮观。如果放到现在,也会被炒作到网络上的。当时的演出本子基本上沿袭了京剧电影版《红灯记》的路子。艺术指导,首席琴师是从十多里外请来的陈守忠先生。据我的父亲回忆,当时排练了整整一个冬天。演出的时候,服装道具都是周店村无偿支援的,因为我当时还没有出生,那种火爆热烈的场面我无法用于语言来形容。只恨那个时候还没有普及录音机。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双卡录音机开始走进寻常百姓家。我花了十三块钱买了一套现代京剧《红灯记》的录音磁带。左邻右舍听到以后,纷纷放下手中的活,围过来仔仔细细地欣赏,李玉和的扮演者就是钱浩梁先生。他的嗓音高亢嘹亮,穿越屋脊。吐字清晰,抑扬顿挫,恰到好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临行喝妈一碗酒》/《狱警穿似狼嚎迈步出监》等这些脍炙人口的唱段深深的把我们吸引住了。
经过耐心细致地了解,钱浩梁先生的人生轨迹,也是经历了无数次风风雨雨。他的这部经典名剧也是在坎坷磨砺中日趋成熟的。
钱浩梁先生1934年初始与上海市,梨园世家。原名钱正伦,自幼随父学艺。1943年考入上海戏曲学校。专工武生。1956年,刚刚二十出头的钱浩良先生从中国戏校毕业来到实验京剧团。先后向李少春先生学会了《长坂坡》/《艳阳楼》/《挑滑车》等戏。尤其是《野猪林》这出戏,深得李少春先生的真传。
文革期间,钱浩梁先生参加了革命样板戏的排演工作,并且担任《红灯记》男一号主演李玉和。无论是嗓音条件,还是身体素质,给给全国的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红灯记》数易其稿,剧本台词,唱腔音乐,舞台艺术形象多次进行修改。直到1971年拍电影的时候,才确定整个框架。
在此之前,我们曾经欣赏过李少春,赵燕侠版的《红灯记》,但是还不如钱浩梁版本的完美。唱腔音乐以《大刀进行曲》为主线,又溶进了现代管线音乐的成分,使全剧更加气势磅礴,令人荡气回肠。钱浩良身材高大,气度非凡。一招一式都那么生动传神。在《赴宴斗鸠山》一场戏中,钱浩梁,袁世海两位顶级艺术家配合的恰如其分。把李玉和威武不屈,大义凛然的革命气节展现得淋漓尽致。不知道什么原因,演完《红灯记》之后,钱浩梁先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从此销声匿迹。等他复出的时候已经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在石家庄戏曲学校,他和爱人曲素英同志相濡以沫,安度晚年。
在央视的舞台上,我们有幸看到了这两位夫妻搭档合作演出的《白毛女》,举手投足,还是那麽生动传神。
噩耗传来,我唏嘘长叹,又一位国宝级艺术家永远的离开了朝夕相处的观众。他用铿锵有力的步伐走完了八十七年的风雨人生。
先生,一路走好。你就是我心中那盏永远不会熄灭的红灯,照亮我前方的历程


主审/王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