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中的江湖》
文:金贵妃
金庸老先生离去,有人说:两代人的江湖不再!
我不知道有多少年不看江湖,不读大侠?却明白:匆匆的岁月里,内心一直在一个于无声处的江湖中行走。
-----------题记

那夜归来,斜光疏影,山脚处有一泓清泉盈动。
对岸,白墙黛瓦锁住了一段城墙旧事。
月光融水,如一叶小舟缓缓行走于江湖。
此处的江湖,是寂寥的。响水铃铛渐行渐远。隐隐的围屋,寂寥得可以把月色关进门楣,把月狗犬吠的声音装入酣睡的梦中;挪一湖夜色,咀嚼着擂茶在唇齿间的留香;于是,去打捞一段过去的时光......

不记得有多少人在这片波光潋滟的江湖中当过健儿、撒过鱼网?只记得父亲曾吹着口哨、拎着钓鱼杆兴冲冲地在晨曦与皎白中往返。月光如银,鳞鱼更似一条条银梭儿;月夜里,站在桥上纳凉的,成了一道经典的风景藏在记忆里。那时,可谓夜夜月光倾城。

旧时光里,没有刀光剑影,却上善若水、韬光养晦、肝胆相照。四面青山,一衣带水;山中野果,秀色可餐;隆隆的炮声,在地道里开花;一车车乌黑晶亮的矿石,虽没有山茶花开得美丽,却炼就了染红青黛层林的篝火,成就了远飞的大雁;还有桃花湖畔的《桃花深处有人家》。

一分钱的白冰棍,两分钱的绿豆冰;那时,能演绎出矿山子弟们夏日里的一座城。
牵牛花的喇叭,无处不编制着姑娘们精美的发辫。学母亲,在篱笆外种一架葡萄,把日子过成田园诗样。盛夏的时候,任清风把一串串脚印摁进凤尾竹林里;那时,月光不温不火,却从没离开这个部落,这座江湖。
只是,那年春风不解风情诗,站在陶渊明穿越过的子良岩峭壁,却臆想陶翁笔下的《桃花源记》尚在何方?......

三十年过去,游子梦醒。
“繁花尽,凭栏倩影,箜篌弦惊,一曲无音。望断雁字回时,如当年旧景,痴叹酒独倾。”《织梦行云》
那日,湖泊虽枯,心中柔波不竭。
归去来兮,见紫云英炫野,桃花灼灼;转眼数载,人去楼旧,青衫如故,江湖依然。
桥头眺望,一江碧水东流逝。江湖在侧,静若幽兰,如何教人不心生莲花?
多少事,逐波去,转头空;流连脚步不解沧桑恨,依旧时时颦回头。

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江湖。或近或远,或深或浅。或栖息英雄之身,或藏于山水之滨。身心疲惫的时候,暗香涌动处,呈现一处江湖;如炎炎夏日的万顷玉波,冰凌、温润地给你清淡淡的凉;拂却你长满身心的草莽。

于是,择日归来,除杂芜,酿桃花,修老屋,种桑菊;捻几寸光阴,筑一段往事......
我欲在桃花湖畔造间爬满青藤的山水田园小屋。邀一群好友来此修篱种菊,闲时细理繁花,快乐时取一瓢桃花酿,共酌几节惬意时光。

不以闹市繁华为喜,不以时光荏苒为悲;在诗行里打坐,在静坐中悟禅。拥山水为怀,以晨露皎月为景,再赋一首新的《桃花源记》。
堇色莲花里,梦里不再身是客;诗行剧中,你我岂敢相忘于这片日渐撩开神秘面纱的桃花湖!
2018.12.22写于顺德(旧作)
(图片来自好友家乡的自拍、网络)

读金贵妃
《心中的江湖》
“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江湖,或近或远,或深或浅。……”
读着金贵妃《心中的江湖》,把我带进了那片久违了的桃花湖。
七十年代初,我们曾经在桃花江源头,桃花湖生活过的知青人,又何尝不是这江湖之人?五十年过去了,心中的江湖依旧。
每当我翻开那些陈旧的,字迹已经模糊了的日记本,总会在字里行间找到3月15日知青纪念日这天留下的只言片语。那些刻骨铭心的曾经的记忆,也会在脑海中闪现。
“匆匆的岁月里,内心一直在一个于无声处的江湖中行走。”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转眼数载,人去楼旧。青衫如故,江湖依然。”
知青45周年的纪念和50周年知青小聚,桃花湖故地重游,百感交织,不禁由衷感叹:岁月沧桑,往事如烟。人去楼旧,江湖依然。
“多少事,逐波去,转头空;流连脚步,不解沧桑恨,依旧时时颦回头” 时间见证了过去的一切。
桃花依旧,佳人依旧,年华如水,岁月如流。
心中的桃花湖,依旧那样虚无缥缈,那样扑朔迷离!
“你我岂敢相忘于这片日渐撩开神秘面纱的桃花湖。”
是的, 这是作者文字的表白,也是桃花湖知青人未曾流露的隐藏心底的心声!
求索于桂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