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新时代”的重要概念,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性意义。从文化和学术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们也需要具备“新时代”的意识,打造“新时代”的目光,拥有“新时代”的思维,实现“新时代”的目标。入选此次活动的书画家,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创作了大量有生命力,有穿透力的艺术作品,在“新时代”构筑了具有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新经典,以一种强大的文化力量,参与推动了“新文化”,是中国新文化的推动者。
打造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新经典

陈加林,1961年生,湖北襄阳人,字林白,号松子,二观堂主。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结业于张立辰中国画大写意高研班。崇尚中庸和谐的人文理念。主攻山水、兼擅书法,尤爱写松。所作中国画大气与精微兼得,灵动与浑然兼备,古韵与今意兼融,自出机杼,独具一格。所作书法强调传统法度与时代精神的统一,入古而能自出新意。其书画作品深得收藏家的肯定和同道的赞许,许多作品被中外艺术机构和收藏家收藏。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民盟中央美术院深圳分院执行副院长,深圳市书画家协会副主席。传略和代表作品入典《92 中国美术年鉴》;《1900—2000年中国美术家选集》;《中国近现代书画选集》;《当代青年画家优秀作品集》;《世界华人精英艺术家百人作品集》。出版有《陈加林画集》、《陈加林墨迹》、《陈加林写松》等专著。2019年6月,作品《秀水幽壑育人家》入选第二届“邮驿路 运河情”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画),获入会资格奖。(中国美协主办)2018年10月,作品《尽收丘壑美》入选“纪念何香凝先生诞辰140周年暨首届‘香凝如故’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画、油画)”作品展,获入会资格奖。(中国美协主办)2018年10月,作品《墨语》入选“金城流韵——21世纪新丝绸之路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中国美协主办)2018年9月,作品《家山变奏曲》入选同源——首届中国画作品展。(中国美协主办)2018年6月,作品《壮士出川》入选“入蜀方知画意浓”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画)。(中国美协主办)2018年5月,作品《北京喜讯到农家》入选“墨香诏安·中国画作品展”。(中国美协主办)2017年12月,作品《幽谷清音》入选“吉祥五台山——中国画艺术展”,获优秀奖。(中国画学会主办)
《静听松间细雨声》70cm×240cm

《松风晓月》45cm×180cm

《月夜松风入梦来》45cm×180cm

《风入松》98cm×198cm

《家山变奏曲》235cm×142cm

《尽收丘壑美》180cm×200cm

《墨语》180cm×220cm

《情系家山》160cm×220cm

《松林疏雨》98cm×198cm

《太极松》98cm×198cm

《天地正气》180cm×220cm

《万寿松》98cm×198cm

《秀水幽壑育人家》180cm×220cm

《幽谷清音》180cm×220cm

《峥嵘岁月》98cm×198cm

《北京喜讯到农家》237cm×177cm

《晨晖》150cm×180cm

《古柏春色》198cm×98cm

《松风》250cm×100cm

《松风秋月》198cm×98cm
修艺感怀,赋笔墨以时代新意和精神.
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惟有中华文明五千年来从未间断。究其原因,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因为中华民族有强大的民族精神作支撑。在世界文明史上,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美学遗产具有超前性、先进性和开放性。中国画在演进和发展中如何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使之特色更为鲜明、更为中国化,是一名中国画家应有的立场。西人奈斯比特在他的《大趋势》一书中写道:“各国经济的全球化将伴随着产生语言的复兴和强调文化的特点。简而言之,瑞典人会更瑞典化,中国人会更中国化,法国人会更法国化。”我认为, 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本土意识的艺术家,不能说是一个好的艺术家。中国画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粹的体现,中国画学渗透的是东方哲学智慧,表现的是文化的高尚品格。我们这代人以至上代人在美院接受的都是西方式的造型意识和训练方法,起步学习都是写生、素描、色彩。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如何对待中国画笔墨, 应当说,认识上还缺乏应有的高度。纵览当下中国画作,乍眼一看有气氛,有效果、有美感的作品不少,这类作品细嚼起来,总觉味不醇、格不高。究其原因,是用西画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手段在画中国画。缺失了“写”意,是“做”、“制作”出来的。我认为,笔墨是中国画的内核,只能强化,不能削弱。笔墨的高低,雅俗应是衡量一幅中国画作品价值的终极尺度。当一个画家对本民族的文化底蕴做了深入研究后, 就会有一种信念,一种坚守,一种自信。“写” 乃中国画之根本,清人王学浩曾言“六法之道,只一写字尽之”。由此可佩前人对中国画学之理的深切彻悟!学习古人,研究前贤优秀作品,从中可感悟、借鉴他们是如何通过笔墨表达他们对自然,社会的感知和看法。我反对“唯古人是好” 、“唯笔墨而笔墨” 的狭隘观念,继承、学习永远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艺术之魂在于创造, 一切的构成形式、笔墨语言都是动态的、发展的。学古而不泥古,守笔墨之道而不被笔墨所囿当是我辈应有的态度。这便正如汉字的功用,古人用,今人也用, 但作文说话却古今大异。能入古出新,赋笔墨以时代新意和精神才应该是每一个画家为之努力的目标。供稿:陈夏林 编辑:余丽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