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四史】,明辨“老百姓”一词
“老百名”一词可以休矣
文/清白相承
不知从何时起,无论是媒体,还是那些大小不等的公仆们在口吐莲花的陈词中,抑或是在一些歌曲的唱词里,我们的称谓有了一个改变,那就是从“人民群众”又回到了“老百姓”。这似乎还不满足,前面还要加“普通”两个字,变成了“普通老百姓”。设问:怎么区分“老百姓”和“普通老百姓”?
思来想去,老百姓的反义词只能是官吏。除了官吏,其他名词显然都不太确切。(假如有更合适的反义词,高价征用)
查1963年版的【辞海】里,并没有收入“老百姓”这个词条。
原因很简单,因为“老百姓”一词在辛亥革命前,是那些封建官吏蔑视人民群众的代名词。
自从建立了共和,哪怕是民国政府时期,一般在有识之士的言谈中也不使用“老百姓”这一词。
在毛主席的文稿和讲话中,更不会出现“老百姓”这样的字眼。相反,关于对人民群众的论述却有几十条。比如:
1: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
2: 革命战争伟大力量的最深厚根源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
3: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也同样论述到:
1: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的讲话)
2: 我们党是在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中成长、发展、壮大起来的。(《求是》2012年第15期)
3: 党员领导干部要真正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首先要对人民群众有真挚感情。(《求是》2010年第7期)
从以上这六个例子中可以看出,“老百姓”一词,与“人民群众”一词在使用上的天地差别。这不仅反映了个人的学识和政治素养,同样也反映出了对人民群众的真情实感。
而今沉渣泛起,有些媒体和一些公仆重新启用“老百姓”这一词汇,显然,不仅仅是历史的倒退,在客观行为上也是不知不觉的隔离了我们的党群关系,离间了党和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
至少这些媒体人和那些公仆,在全党开展学习【四史】的活动中,即需要补上这一刻。
我想,作为一个共和立宪制的国家,无论哪一级的公仆,即使你不想使用人民群众这个词汇,也应当使用公民,或者是市民。当然,人民群众更可以称自己是纳税人。
最后还是希望能够通过学习【四史】,吸取历史经验,把握历史大势,提升自己的学识,舍弃“老百姓”这个含有贬义的称呼,提高人民群众扬眉吐气的主人翁意识,使人民群众真正地融入到复兴中华梦的行列中!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