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孩子的美好未来
文/张金凤
说真的,对这件事要不要写出来,写出来后要不要分享给大家,我是犹豫的。但整个暑假,我眼见那么多家长为了孩子上学劳心费力,出于对孩子未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还是决定写下这篇文章,发出我的声音。

自从我踏上教师这个工作岗位,勤奋敬业,凭借对教育的一腔热情和幽默执教风格,深得学生厚爱。尽管我没有实现大学班主任对我的期许(大学实习完后,班主任听了我的实习汇报,断言:“你将来一定是一个不平凡的老师。”),但我每年都会收到很多学生的祝福,也收到过学生家长亲手给我缝制的棉被,也有考上博士的学生,十几年不见,依然念着我,要求建立微信联系。一句话,我这个老师做得还不算失败。“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不知何时,这句话像一把杀人不见血的利剑,高高悬在我的头顶,我把它当成金科玉律,谨小慎微的对待每一个出现问题的学生。因为处理不好的话就是“我不会教”,“不会教”还怎么当老师?那不就面临着丢饭碗吗?但今年六月的一个课堂突发事件,不仅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新的认知——确实有学生“不好教”或“教不好”,而且还让我寻回了多年前管理学生的那种霸气。

这节课我永生难忘,从教二十八年,我第一次被学生的蛮横无理所震撼。事情是这样的,临近期末,学生的学习进入复习阶段,为了训练学生做题的专注度,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习惯,提升他们的做题速度,我根据高考要求,让他们做一套仿真模拟。
大家都知道,考试需要一个绝对安静的环境,任何嘈杂的声音都可能会打断学生思考的连续性,更别说有人在教室做什么小动作。从发下试卷的那一刻,我就事先声明:“希望同学们像对待高考一样,按时、专注、独立地完成这次测试,其间不能交头接耳,不能翻查资料,不能打扰他人。”测试进行不到二十分钟,小A就开始左瞅又看,屁股底下好像有颗大滚珠,他不安分的转动着身子,侧着头跟隔座的同学说话。起初,我以目示意,让他安静。

一般的同学,经不起我犀利目光的秒杀,可小A只是略有会意,低下头不到三分钟,竟然隔着两个同学喊话小B。这次我拧眉竖目,威严的目光紧逼着他 。你们猜小A作何反映?他竟然没有丝毫的畏惧,他和我四目相对,眨也不眨地向我投射着不屑——看你有什么招数?说真的,这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我隐隐约约地感觉这个学生不寻常,我装作不在意的低下头,思考着怎样应对他接下来的挑衅。果然不出我所料,他见我先低下头避开他的目光,以为我也不过是瞪瞪眼而已。他肆无忌惮的隔着教室里的走廊,投掷纸团,恰巧又被我抓了个现形。看来这次模拟训练是无法进行了,我努力压制心中上窜的怒火,强作镇定地走到他跟前:“你暂时坐到后排靠墙的空位去,看一本自己喜欢的书,这样既不影响其他同学,你也能学点东西。”“不去,我就待在我的座位上。”他依然坐着,拔着脖子,冷冷地回应我。心火呼呼上窜,我告诉自己务必克制,退让一步:“那你别再说话,影响他人。”“我没说话,也没影响他人。”他没有顺着我递给他的梯子下台阶,脸色一如既往的阴冷,语气一如既往地蛮横。分明刚才不仅说话,还扔纸团,怎么能拒不承认呢?竟然有这样的学生?“我从没见过你这样的学生,刚才一直不停地说,我用眼睛示意,被你无视掉,你身边的同学都能作证,你既然敢说,为什么没有勇气承认?你这张嘴还是嘴吗?赶紧坐后面去!!”怒火已经跳出胸膛。“你说的话是人话吗?我的嘴怎么不是嘴?你没有权利管我,我不过去!”舌战进一步升级:“我说的话不叫人话,如果你说的话是人话,为什么不承认自己说过呢?看你的所作所为,还有个学生样子吗?你说我没有权利管你,谁有权管你?”“班主任!”“这是语文课,上我的课,我就有权利,也有责任,管理每一个违纪的学生,谁说只有班主任能管你?你先出去!到教室外面去!”

为了不影响其他同学做题,我强忍着怒气,打算把他带到办公室,去解决他的思想问题。“我就不出去,你没有权利让我出去!”他继续挑战我的忍耐极限。我拽着他的胳膊往外走,他猛地甩开我的手,气呼呼地看着我,我真担心他反手给我一掌,如果真这样,事情就很难收场。“走,咱找你班主任去,你不是说只有班主任有权管你吗?”我继续拉着他的胳膊,拽着他去找班主任。“不用拉我,我自己走!”说真的,我之所以拽着他去找班主任,是出于一种自我保护。尽管我被他气的脸色惨白,浑身哆嗦,但意识还算清醒:我不能让他一个人走出教室,如果他从教室走出,转身做出什么极端的事情,我有推卸不了的责任,因为人命关天。(网上看到的类似极端事件不止一起,即便错不在老师,但教育管理层扛不住家长地哭号和社会的舆论,多数要当事老师来背书,轻的挨处分,重的可能丢了工作都不止)即便他不做极端事,如果他跑出校园,出现安全问题,我也要负责任。所以我抓着他的手始终没松开,我不能让他脱离我的掌控,为了他的安全,也为我自己的安全。

直到我把他交给班主任,我才如释重负,像甩掉一个的沉重的包袱——不知何时,我的戒尺丢了,我对学生的部分惩戒权也被收了,管理学生的胆量也相应变小。“王老师这是你班的学生,上课闹事,说我没有权力管他,只有班主任能管,以后咱们班上语文课,有他没我,有我没他,我的课不接受这样的学生!”我气的打哆嗦,说话有些语无伦次。“张老师,你先别生气,告诉我咋回事。”
班主任王老师见我这么生气,就急着给我的激动情绪降温。当着小A的面,我把事情的经过一五一十地说了一遍,为证明我在这件事的处理上没有出现任何不当,也没有说任何侮辱他人格的话,就反问了他一句:“小A,你可以看学校的监控,看我说的是不是事实?”小A无语,我发现他低着头,已经没有先前的蛮横,看来他也知道自己理亏。我感觉没必要等班主任裁决,气呼呼的摔门而出,刚出班主任的办公室,就看见一路跟着我们从教室出来的班长小C。

他宽慰我说:“老师,你别生气,有个情况你不了解,他平时跟同学们说话也这样,我们都让着他。高一的时候,他上了不长时间,就去打工了,父母也劝不住。因为疫情关系,他不能去外地了,在家无聊,才来上学的。”
小C说他从来没见我发这么大火,也从未见我生这么大的气。平时,学生对我的印象是“活泼开朗,和蔼可亲”,但对他们的学习,我要求极为严格。为了带动他们学习,我把自己的备课过程,勾画满满的试卷,还有分析问题的方法,都在课堂上和他们作交流分享,所以他们很敬重我。说句开玩笑的话,有的学生因为粗心大意做错题,被我捏了耳垂,疼痛之余,还感谢我对他的“特别关照”。

也许小A“初来乍到”,还不知道我们融洽的师生关系,才在课堂上做出如此极端的事。听完小C的讲述,不知道为什么,我非常懊悔——不该用这种方式和这个看似顽劣的学生过招。如果我事先了解了小A的上学情况,或许我会换一种方式,处理他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比如说,从他刚开始不安分的时候,我就把他带到办公室,做有效的心理沟通,也许能收服他蛮横的心性;再比如,如果他真的是一块软硬不吃的朽木,我就更没有雕琢的必要。想到这些,我的烦乱的心绪渐渐归于平静。
过了不长时间,小A来到我的办公室,嗫嚅着说:“老师,对不起,我错了,请您原谅我吧!。”说完,他弯腰鞠躬表示歉意。他是不是发自内心地向我道歉,在我看来,已经不重要。作为他的老师,哪怕我只做了他半个月的老师,我也要尽我的职责:“没关系,事情已经过去,毕竟你还是个孩子,我的岁数应该和你母亲差不多,或许我比你母亲还要大几岁,今天我就以母亲的身份跟你聊一聊。课堂上你说只有班主任能管你,按这个逻辑,你只能上班主任的课,如果你上其他老师的课,一要经过其他老师允许,二要服从老师的课堂管理,否则你是不能上的;还是按你的逻辑,在家里,你也只能听从父母的管教,其他任何家庭庭成员都不能管你,那你也不能享用他们对你的疼爱。所以这样说来,你的认知逻辑是错误的。而且我们的传统文化,对于师生关系有这样地说法——“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个老师都相当于你的父母,都有管理和教育你责任。人们常说“老师是辛勤的园丁”,你就是生长在学校这个大花园里小树苗,需要老师的呵护、浇灌和培育,但如果你这棵小树苗长歪了,长疯了,老师有责任、有义务、有权利,帮你扶正,并且为了让你成为有用之才,我们还必须把你身上那些疯涨的枝杈砍斫去。有同学说,你在班级说话也比较放肆,这样更不对,你们在一起的缘分,最多三年,而你和同学们在一起的时间更少,毕业后同学们各奔东西,还请你珍惜这段同学缘,这短短的三年,承载了你的年少时光,为什么不让你的年少岁月过的美轮美奂?诚实、守信是你在社会立足的根本,说话出尔反尔,没有人愿意和你相处。刚才你在教室否认自己的违纪言行,听到同学们那齐声一“嘘”吗?有些事,无论你承认还是不承认,只要你做过,它就会在客观上留下痕迹。你十八岁,已经成年,做任何事要三思,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学会尊重别人。同学们都在认真做题,唯独你不安分,打乱了他们的做题节奏,我们换位思考,如果你正在认真做题,却被他人无端干扰,你是不是也反感这样的同学?”“谢谢老师跟我说这些话!”…… 事情好像就这么结束了,我不知道他能否被我苦口婆心地教导所打动,但愿他能听到心里去。其实,单靠我这次的说教,要改变一个脱缰很久的烈马,我还是持怀疑态度的。
一个思想、行为、心智健康的孩子,是由多方教育合力打造出的精品,仅靠老师一己之力是绝不可能完成的。一个智力低下的孩子,除非将来医学发达,给他做个脑科手术,再有能力的老师也难以把它培养成才;一个孩子家庭成长环境恶劣,家长素质低下,又加上社会不正之风的熏陶,试想他生活在这样环境中,靠老师几句说教就能成为品德高尚的人,可能吗?尽管我们说“并非每一颗宝石都璀璨,也并非每一粒种子都挺拔”。但璞玉需要匠人用心雕琢,种子需要园丁辛勤的浇灌和培育,而且对孩子的“雕琢”、“浇灌和培育”是一个“培根铸魂”的系统工程,如果我们把育人的担子全押给老师,这是学校、社会的失职,更是家长推卸教育孩子的责任。

前几日,我偶尔听到一位家长抱怨孩子:“上初中,我让他从乡镇中学转到县实验中学,为了提高成绩我又花钱让人给他做‘一对一’辅导,结果初中毕业,还是没考上高中,求门子找窗户,今天交了六万八,勉强挤进高中,我和他爸爸两年的纯收入就这么没有了,高中还没上,仅仅上小学、初中,小二十万搭进去了……”我想对她说:“钱不能解决孩子教育的所有问题,如果孩子总是被动接受父母的安排,很难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孩子学习不主动,再好的外部条件也无济于事。学习基础差是明摆着的事实,与其在高中被繁重的学业拖垮,让这么多钱打了水漂,还不如让孩子去职业学校学一门技术。家长徒有望子成龙的心,却不知道什么是孩子最好的选择。不过,孩子母亲看似抱怨的言语,也透着几分荣光——“我们有经济实力,也有人脉。”我只能说:“可怜天下父母心!”下面的事情,有的家长可能也经历过:孩子在学校闹事,学校担心责罚孩子出现其他不良后果,经常把家长请到学校,让家长带孩子回家反思,啥时候回校,听从学校的安排。有的家长急匆匆来到学校,二话不说,当着老师的面,先踹孩子两脚,然后在恳求班主任:“老师,您消消气,还是别让他回去了,回去了我们也管不了,他年龄这么小,出去打工,我和她妈又心疼,我们不要求他学习好,你权当给看孩子吧!”怎么样,这样的家长是不是也很让人无语?看孩子,花钱找保姆,为什么把他送到学校呀?整的老师每天像守着一颗定时炸弹。
从教这么多年,对这些现象我已经见怪不怪,每次碰到,无奈也无语。父母两人竟然管理不了一个孩子,老师可是要负责至少两个班,近一百个学生呀?大家考虑一下,这样的家长能带出懂事的孩子吗?所以,孩子的脸上都打着父母的印记,每个父母的教养和素质都隐藏在孩子的一言一行中。
要想培养出心智健全、品行端正、学习优异的孩子,除了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父母更要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品质,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小A,因为初中学业基础差,上了职业高中,上了高中没几天,就外出打工;疫情原因,不能外出,再次返校,这就是他的生活轨迹——干什么事都任性,家长管不了,进出校门又无障碍。他不出现问题,那才叫奇怪。这种情况的孩子,在其他学校肯定也不同程度地存在。
所以,为了让孩子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也为了让祖国的未来更美好,希望父母反思自己教育孩子的言行,恳请家长、学校、社会三方携手,共同助力孩子的健康成长!
2020.9.2

【作者简介】:张金凤,高级教师,阳信作家协会理事,滨州市作家协会会员,有多篇作品在报刊杂志和网络平台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