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仁
作者:一苇
仁,
是一种相逢,
相逢即是缘。
若有余力,
自度而度人。
仁,二人。一人为人,二人为仁。
仁,二人。一人为人,二人为仁。
看看中国的汉字,两个人在一起会是什么情形。
一人在前,一个跟在后,这是“从”字(“從”字的古字就是“从”),人家干什么你就干什么。两个人同方向靠在一起,这是“比”字。孔子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两个小人在一起嘀嘀咕咕,不知又出什么坏点子。两个人并排站立,这是“並”字。二力并作一力,所谓“并敌一向,千里杀将”。一人往左,一人往右,背对着背,这是“北”字,即古“背”字,谁都不理谁,闹别扭,不和你玩了。两个人一颠一倒,这是“化”字。比如八卦中的阴阳两爻,幻化出无穷世界。
而仁是什么呢?是看不出任何状态的两个人。
儒家对仁的直接或间接释读可谓汗牛充栋。“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只一部《论语》,“仁”字就出现过109次。
但仔细品味,这些解释似乎总差半步。
《广雅》云:“仁,有也。”王念孙解释说:“有,犹友也。”从这里隐约可窥见“仁”之源头。“道生一,一生二。”如果只是单独的一个人,不和任何人产生关系,那么只不过是一个自然的生命而已,什么故事也不会发生。但有了两个人,就产生了关系,就有了利益的趋同和相悖,就有了“从”、“比”、“并”、“北(背)”、“化”,就构成了所谓社会的最基本单元。
所以说:“仁,有也。”这个“有”就是色空之色,有无之有。色、有,是相,是一种自然状态的相。因为自然,所以都是天性使然。
韩非子在解释《老子》时说:“仁者,谓其中心欣然爱人也。其喜人之有福,而恶人之有祸也。生心之所不能已也,非求其报也。故曰:‘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这种爱是不能自控的、自然流露的。原来仁就是这种发乎内心,发乎天性的“友”(友是什么,古文字告诉我们,友是两只彼此向对方伸出的手)。
仁之爱,是一种原始自然状态,也是一种博爱之终极境界。
当年佛祖与须菩提两个人在祇园里的一段对话,就在这无数的口耳相传之间,普度了多少众生。千二百五十人“皆大欢喜”,普天之下信众“皆大欢喜”。结语:仁,是一种相逢,相逢即是缘。若有余力,自度而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