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 诗 与 哲 理
文/潘安兴
在中国传统诗坛上,有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等为题材的作品,大放异彩
然而,诗与哲理相结合,穿越时空隧道,读来隽永,从中受到启迪,殆人回味无穷,不能不说禅诗首屈一指。在当下,不去接触禅诗中的哲理,就不可能升华自我,达到“看山三阶段”的境界
历代那些禅宗大师们的作品,仕官大夫的禅诗佳构,却开辟了另一番天地。他们所创立的禅诗,融抒情写景寓理于一体,更胜一筹,给人以耳目一新,顿开茅塞。
中国禅宗诗有数万首之多,是储存富厚的文化宝库。仅在自身的修行中,于公案颂古、僧堂说法时,大量运用的偈语,蕴含着禅宗哲学的理性与悟性,涌出思想渊源的活水。
与文人们的诗不同,禅宗诗并在于文釆飞扬的华美,技巧娴熟的旖旎,而在内蕴的丰富,潜藏的深邃,于无声处的惊雷,在平白朴实中,包罗万象的广袤。

在佛门修行,以确立圆顿的见地与信心为第一要务。而要确立圆的见地与信心,必须读诵大乘经典,研读祖师语录,修炼基本功,努力地将所读所学落实到当下。以学导修,以修促学,修学并重。只有这样,才能浸润既久,可以触着自家巴鼻,踏到实处,不打诳语。
禅宗哲学是诗化的哲学,借助诗的形象思维,蒙太奇手法,来表达“不可说”的本心。“尽在不言中”是禅宗内心精神诠释。中。通过这种审美感悟机制,来阐述诗意哲学的象征。所表达的是;禅宗的终极关怀是明心见性,彻见心性的本源。体会“本来面目”,是禅诗境界的起点。
要准确地领悟禅诗,离不开对佛经对禅宗思想的影响,对大乘佛法经典的广为汲取。这些经典有《金刚经》、《华严经》、《楞严经》、《维摩经》、《法华经》、《圆觉经》、《涅槃经》、《心经》、《起信论》等全面了解禅宗的哲学象征。没有这项内功,所写的诗,不过是浮光掠影,肌浅得很。
这些诗偈颂,与长短大论相比,虽然文字简短,无不是历代祖师悟道后,胸次的一一流出。反映出来的是真见地、真功夫、真精神、真性情、真受用。是禅宗思想的凝炼的体现。
禅诗来源于佛教的思想渊源:即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如来藏思想,本心迷失缘由的唯识思想,遣除扫荡以不二法门的般若思想,事事无碍的华严三圆融思想,都渗透到禅诗的沃土中。

将文学与哲学打通,诗学与佛学的圆融。用文学的表现手法,来寄托人生感悟、精神境界,是禅宗追求智慧的精髓,达到佛法的最高境界。
从破释诗学意象入手,阐释禅宗哲学的象征内涵。禅宗主要思想体系由四个部分构成:
一、本心论是揭示本心澄明、觉悟、圆满、超越的内涵与特质;二、迷失论是揭示本心扰动、不觉、缺憾、执着的状态及其缘由的剖析;三、开悟论揭示如何超越的执着,重现本心的清净方法与途径。四、境界论揭示明心见性的回归,禅悟到一个阶段的体验与感受。
本心的根本特征是具有超越性。体验“廓然无圣”的本质,达到清明无染,恒常绝对,纤尘不立的高古。“阖国人追不再来,千古万古空相忆”。达摩来中土,本是解除人们的朿缚,铲除意路上的荆棘,为渡有缘人。因与梁武帝机缘不合,便悄然渡江北上。纵使梁武帝发动全国人去请,也不会回头。这两句诗语奇而意深,给人以无限感叹。

在禅宗看来,人的本来面目是清纯无染,随着自我意识的萌生,追求物欲而导致了本心的迷失。对这种逐物迷己、迷己逐物的反省,经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有“盐官犀扇”公案及颂古,见诸《碧岩录》中:“盐官一日唤侍者,与我将犀牛扇子来,侍者云,扇子破也。官云,扇子既破,还我犀牛儿来。侍者无对”。在这则公案中,盐官。
以犀牛扇子作为象征,让人们看到自己的本来面目。雪窦大师云:“犀牛扇子用多时,问着原来总不知。无限清风与头角,尽同云雨去难追”。
佛教的开悟论,有渐修与顿悟两途。对于禅宗来说,是电光石火式的顿悟法门、而非磨镜调心式的渐进方式。在顿悟法门中,又以不二法门为主要内容。
运用不二法门的公案有:一、泯除拣择;二、截断意路;三、悬隔语言;四、消解自他;五、融汇生死;六打通圣凡;七、圆融色空。佛祖大道,是宇宙的最高真理。这个真理就是本来平等,无阶级差别,自由自在。由于众生的拣择,产生了千差万别。有了好恶憎爱取舍等情念,便落入差别之见。毫厘之差,便成天壤悬隔的差距。

大彻大悟的人,对于世间千差万别的戏论巧辩,都看作是醍醐灌顶,一笑了之。《华严经》云:“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摄天地宇宙于一指,森罗万象的一切,无不以真如为实体。一悟一切悟,一通百事汇通。
“对杨深爱老俱胝,宇宙空来更有谁?曾向沧溟下浮木,夜涛相共接盲龟”。禅林宗师,应机说法,一问一答,当面提持,谓之“对杨”。自有天地开辟以来,唯有俱胝善用一指头接人。
众生在茫茫的生死苦海中,头出头没,此生彼死,此死彼生,永远没有尽头。俱胝慈悲接引,在苦海中放下浮木,接引盲龟,使更多的迷人到达涅槃彼岸。
此诗前两句先行铺陈其事,赞美俱胝的神思逸邈,以宇宙的浩瀚无垠烘托出氛围,后两句熔铸《法华经》意向入诗,气韵高古悲凉,境界苍凉宏阔,流露出来独坐大雄峰的旷世孤独,普度众生的大慈大悲情怀。
颂古诗代表着禅诗的最高境界,是禅林中的雷音法座。禅宗的境界论,揭示的是明心见性,回归本心的禅悟体验。

禅悟境界主要范式有:一切现成的现量境,所能俱泯的直觉境,珠光交映的圆融境等。禅宗的圆触境主要有:大小圆融、多圆融、自他圆融、体用圆融、南北圆融、心境圆融等,追求空灵的境界,摆脱俗世红尘的羁绊,达到无我的天地。禅宗运用不二法门,通过般若智观,来碾碎迷情妄念,回归纤尘不染的生命源头。
那么,怎么才能达到空灵的境界呢?即不向外求,皈依精神故里,得到大休歇、大自在。明心见性的禅者,摈弃了风尘仆仆的颠簸世路,以第三只眼来观照世界,“桶底脱时大地阔,命根断处碧潭清”。般若的智光烛破无明的昏暗,生辉着黎明的曙色。在禅悟的观照中,有触目菩提、水月相忘、珠光交映、饥餐困眠等的顿悟。
触目菩提,是禅意的感悟。很多参禅者,从一声蛙鸣、一丛翠竹、一镰月色、一朵黄花中悟出大道。
苏轼游庐山东林寺,有呈常总一偈云:“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四万八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苏轼之偈写得很美,但作为丛林中的证悟禅师却云:“东坡居士太饶舌,声色关中欲透身。溪若是声山是色,无山无水好愁人”。这种批评,也是从现成的角度来立论的。
水月相忘,是指能所俱泯的直观感受。禅宗的无心之境,是直觉顿悟、超越主观臆想的状态。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以我观物,故物皆有我之色彩”,“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禅宗的观物方式,迥异于这两种,它不是观物论,而是直觉论。对物真如作直觉的观照,以验证遍布宇宙的真实本体。“如如”就形成了禅悟的直觉境。禅宗的直觉论,关键在于保持了主体心灵的空灵自由,即无住生心的澄明感应。
慧能说:“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观看山河大地,如果明镜映照物象,物来斯应,物去不留,了然无碍,唯有至真之精灵,了了常明。“映物现形,如水中月”,是禅宗审美的高华境界含孕着诗意的空明。
圆融是禅宗的至境,主要表现在理事圆融、事事圆融两种。禅诗运用大量的鲜明艺术形象,表达澄明而透彻的理性思辩。十玄无碍,六相圆融的为内核的华严宗理论,也深深影响了禅宗的学说。
圆融是一种洒脱,是一种超然。于小中包罗万象,于小中囊括四海。壶中藏日月、称砣压千斤不对等的气宇。典型象征是海水入毛孔,毛端蕴国土,芥子纳须弥。
苏轼不愧豪放派的代表,是这方面的高手。在《游中峰杯泉诗》云:可怜狡狯维摩老,戏取江湖入钵盂”。在谈笑风生中,将若大的江湖装入小小的钵盂,何等潇洒自如!他惯用这种手法,抒发自己的心态。在《西塞风雨》:“仰看云天真箬笠,旋收江海入蓑衣”。《新酿桂酒》:“收拾小山藏社瓮,招呼明月到芳樽”。《汲江煎茶》:“大瓢贮月归春瓮,八杓分江入夜瓶”。《月夜与客饮杏花下》:“山城酒薄不堪饮,劝君且吸杯中月”。被袁觉禅师叹为“禅髄”。
时空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被人们广泛认同。禅宗的时空观是:“因物故有时,离物何有时”。时间因自然界的万物生存在,万物变迁凌替而引起。唯有时空一体时,一切法的真相才显露出来。道元禅师说:“诸时即俱如是青黄紫白”。禅宗通过对时间现境化的体证,将“小我”融入“大我”,融入宇宙生命。时间在空间中演绎着大千世界,空间显现着轮回的永恒。

在世俗人的眼中看来,禅宗哲学是不不思议的意象,它的惊世骇俗,跳出了传统逻辑思维的牢笼,是般若对矛盾的超越。“古人问道复何言,水在瓶中云在天。故国要归归便得,离亭云月渡头船”。
大隐于市,小隐于野。“饥餐困眠”是禅宗立足俗世的精神写照,实质是“平常心是道”。主张修行与生活一体化,修道先修心,在世俗中随缘任运,率性适意,这就是:“土面灰头不染尘,华街柳巷乐天真”。陆游《解闷》云:“君能洗尽世间念,何处楼台无月明”?将禅味落实到日常生活,化为带有泥土芳香的农家乐,自然上升到了禅诗的最高境界。
将形象思维融入哲理,将哲理寓于形象思维之中,赋予诗的空灵境界,是禅宗的一大创造,给予以遐思无穷的智慧。作为诗的最重要的艺术特征形象思维,主要形式是意象,具有意义的多元性。在同一意象中,可以表达多种意义。
自古以来,禅宗诗强调不着死语,在构境取象上玲珑透澈,羚羊挂角,植入了创造性思维,为诗的鲜活,赋予了生机。诗的意蕴内修、文字内修,法眼透沏者,一看便知底蕴,是否真功夫。那些半瓢水、不免贻笑大方。

禅诗是禅林的七级浮屠,谁在哪一级、谁为舍利,读者自然明白。修行到了什么程度,公案颂古的阅读,自见分晓。不是票决诗的优劣,不是点击率的多少,而是作品的生命力。
菩提树常青,是根深才能叶茂。“超谈禅客问偏多,缝罅披离见也么?胡饼筑来犹不住,至今天下有淆讹。”此诗感叹学人不识本心,扰扰外寻,以致讹误蜂起。诗坛上滥竽充数,不乏其人。
静下心来,深入生活。在长期的磨练中,造就“童子功”。很多禅僧既积累了大乘经典的基础,又修养了诗学的丰厚,跨学科的广泛涉猎,形成自己的深邃透沏。最终达到了“独坐雄峰上”的挺拔,超越了逻辑认知的范畴。创造了自身的特色,在诗学与哲学的圆融上,大放异彩!

2020年8月28日于黄陂前川桃花村曹家湾35号


作者潘安兴老师简介
🌹✍潘安兴,本名潘兴家,自号木兰山樵。西陵布衣,普陀知客。一九四九年十月生,湖北黄陂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文化程度,高级政工师。当年老三届,经历上山下乡,招工进厂、下岗打工。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华诗词文化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辞赋学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报告文学学会理事。黄陂辞赋学会会长,黄陂诗词学会副会长,黄陂二程研究会理事。《钰山赋》曾获全国征文二等奖。主编有《木兰山诗词集》,著有《龙腾华夏千秋一统赋》、《中华大家庭赋》、《人间万象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