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乡的小毛道
走过无数的路,阳关大道,羊肠小道,崎岖的山路,泥泞的土路……最难忘的是故乡的小毛道。
小毛道弯弯曲曲,把故乡的故事一直从我背后的小村庄向远处延伸……难忘的不只是小毛道,还有小毛道上的那些故事。
小毛道是过去农村特有的一种路,是在村与村之间的田地里为了抄近路踩出来的小道,小道很窄,只能一个人通过,如果对面来人就要侧着身子才能通过。
那时候去地里干农活都是走着去,人们为了赶时间就从地里横穿过去,这样可以少走好多路程,节约挺多时间,一来二去的地里就形成了一条条小毛道,“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村里的人大都从小毛道走,有背着猪草的大伯,有挎着柳条筐的大嫂,有担着担子去地里送饭的生产队伙夫,还有偷偷搞对象的大姑娘和小伙子呢。我也走过小毛道,去地里挖菜的时候走过,去林子里采蘑菇的时候走过,去水沟边抓蛤蟆的时候走过,还有一次是和小伙伴们去地里偷瓜的时候也走过……
要说记忆里最深刻的有两次走小毛道的经历:有一次是我十来岁的时候和大哥哥大姐姐们去邻村看电影,他们是不愿意领着我们这些“跟屁虫”的,我们是偷着跟他们去的。回来的时候已经半夜了,为了快点到家,大家选择了走小路。正是夏天,地里的庄稼长得正旺,走在小毛道上,深一脚浅一脚,跟在大哥哥大姐姐的后面生怕被落下,走在矮庄稼地里还好,走到苞米地的时候,苞米叶子划到脸上火辣辣的疼,那时候根本顾不上疼,因为那时特别害怕,之前没走过夜路,更何况这样的小毛道,风一吹,苞米叶子刷啦刷啦地响,好像有人要从青纱帐里钻出来似的,地里蛐蛐,此起彼伏地叫,偶尔会有出来找食的老鼠从脚面上蹿过去,吓出一身的冷汗,不远处不时传来猫头鹰的叫声,在黑夜里听了尤为瘆人。大哥哥大姐姐们边走边讲着电影里的事,我哪有心思听那些,只想快点走出小毛道,早点到家睡觉,不知道是当时吓的还是记忆力减退了,今天怎么也想不起来当时看的电影叫什么名字了。
直到现在晚上出去都会觉得背后有人跟着我。也许是那次留下的病根吧!
还有一次印象最深的是我上高中的时候,学校离家三十多里路,每个月回一次家,大都是步行,偶尔有进城的马车能捎个脚。那天早晨上学的时候天下起了雨,就算下刀子,顶着锅盖也得上学呀,不然怎么是我性格呢。于是背起书包,拿一块塑料布就出发了。想沿着大道走吧,下雨天不会遇到顺路的马车,走小路吧,至少近很多又没有那么泥泞,于是我选择了走小路,雨打在头上的塑料布上,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风一吹塑料布也哗啦哗啦地响,好在庄稼长得不高,才齐腰,如果能没人我是不敢走的,走在小毛道上,虽说不是很泥泞,但很滑,垄沟里是水,只能踩着垄台,稍不小心就会掉到垄沟里,所以走起来非常的小心,走着走着发现前面一大片白茫茫的,我心想:完了,前面是水吧,那可怎么办呀?没有退路了,趟过去也得走,心一横,低头一直朝前走,走近一看原来不是水,是一大片荞麦地,正是荞麦开花的季节,远处望白花花的一片,真像一片水呢。走出小毛道的时候只有头和背后的书包是干的。记得那一次我迟到了,也是上学期间唯一迟到的一次。那一次老师表扬了我,冒雨能坚持来上学,尽管感冒了,但心里还是说不出的高兴。
如今,小毛道早已消失了,村与村之间都是平坦的水泥路,农民也不用去地里劳作,都是机械化,即便去地里看看庄稼的长势,也都是开车去,轿车,摩托车,电动车……没人再去走小毛道了,小毛道也自然就消失了,以至于被人们遗忘了,但在我心里小毛道一直在延伸,延伸到没有终点的远方……
又是一个不眠夜,想起故乡,想起故乡的小毛道……

作者庞晖,笔名那年花开。
黑龙江好村长酒业有限公司经理。
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黑龙江省诗词协会会员,哈尔滨市作家协会会员,双城区作家协会会员,方圆诗社社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