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杯茶,几幅画,三五知己醉闲暇。
近日,在忙碌的生活缝隙里,在广州市番禺区根聚地茶舍主人石头的组织下,南方诗歌文化研究专委会主任梁念钊、常务副主任林剑纶、副主任兼秘书长郭锦生等雅聚,共品茶读画。
品过数杯香茗,寒暖过一些说话。伴着茶意,在茶舍二楼的活动厅里,大家一起率先铺挂起张大千的一幅《北苑副使华阳仙官图》。


此画是张大千仿董源而作。董源在五代南唐时任北苑副使,世称董北苑。他开创了五代十国的江南山水画派,成就南派开宗鼻祖地位。宣和画谱云:董元所画山水,下笔雄伟,有崭绝峥嵘之势。重峦绝壁,使人观而状之。然出胸臆写山水、江湖风雨,溪谷峰峦晦明,林霏烟云,与夫千岩万壑,重汀绝岸,使览者真若寓目於其处。张大千学画过程中,曾广泛模仿前人名作自我提高,这画也应是在此列。

第二幅铺开的是《吴冠中作品册页》。据说,1991年9月,吴冠中整理家中藏画时,将不满意的几百幅作品全部毁掉,此番被海外人士称为“烧豪华房子”的毁画行动,目的只有一个:保留让明天的行家挑不出毛病的画!
吴冠中曾在文章中写道:“从艺以来,如猎人生涯,深山追虎豹,弯弓射大雕。不获猎物则如丧家之犬,心魂失尽依托。在猎取中,亦即创造中,耗尽生命,但生命之花年年璀璨,人虽瘦,心胸是肥硕壮实的。”再一次自评新作时道:“反刍之草,沧桑味苦,却更接近人生真味。思往事,往往更概括,更突出了某处眉眼,画面随之而呈现简约,强调创痛,呈现无奈——人生之曲,不凭音色悦耳,当亦有未老、将老或老之知音。”吴先生曾说过“一切艺术不止于音乐,而进于诗,诗更蕴人情”。他还说过:“我说过这话,齐白石可以没有,多一个少一个也无所谓,但是鲁迅不一样,我是单从社会功能上说的,他们的影响不一样。齐白石画得很好,我也很喜欢,但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需要鲁迅。少一个鲁迅,中国的脊梁要软得多。”他就是这样敢于自我否定。他此说,与根聚地在融合各种文化时”诗文核心“的定位不谋而合。

吴冠中的画作,创造性地将西方的形式美与中国传统du审美中的意境美进行有机结合,构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自然-形韵”新体系。其油画和水墨风景大多取材于江南风光,用几何性的形体组合、鲜明纯正的色彩、明亮的色调表现诗一般的意境。其风格越成熟,抽象化倾向越突出,有的作品甚至成为一堆墨线和彩点的交织,飞舞跳动,构成节奏、韵律和诗意。在当代世界多元的文化语境中,吴冠中先生找到了具有自己代码的艺术语言,并得到了世界艺坛的认可。展示在大家面前的他的册页,正是其画风的很好体现。

最后铺开的是《冯超然册页》。冯超然 (1882~1954),名回,号涤舸,别号嵩山居士,晚号慎得。原籍江苏常州。辛亥革命后,寓居上海嵩山路,署其居室为“嵩山草堂”。自童年始酷爱绘画,十三、四岁卖画已有所收。早年精仕女,以唐寅、仇英为法,笔墨醇雅;晚年专攻山水,饶有文徵明秀逸之气。好吟咏,工行草篆隶,均骨力神韵并具。 偶刻印;好交友,与吴昌硕、吴湖帆、顾鹤逸、陆廉夫多往还 。对己作颇自矜贵,三、四十年代,与吴湖帆、吴待秋、吴子深在上海画坛有“三吴一冯”之称 。一生卖画为生。沦陷时期,为避免敌伪人士求画故意抬高润笔,有一汉奸不惜重金,仍纠缠不已,无奈,草率挥毫,并题一绝,内有“不是不归归未得,家山虽好虎狼多”之句,把敌伪譬作虎狼。

据林剑纶副主任介绍,这全部画作均为其多年收藏。在读画过程中,大家较多地谈论到画的真伪鉴别问题,这关系到更高级别的品鉴。忙里偷闲雅聚品茶读画,陶冶一下性情,找些谈资,碰撞交流一下,大家就暂不太在意真伪了。正如画的所有者林剑纶副主任说,自己喜欢,真真假假,让别人说吧。

画意入茶香,友谊亦绵长。品茶读画之余,大家还置酒论事,推心置腹,各抒己见,把带酒香的夜晚作为茶画的美丽延续。此时,月光之下,楼顶的翠竹亭台闲待,灯影吻窗的根聚地茶舍正有思想的融合和萌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