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之秋
文/雁过蓝天

立秋之时,尚被暑热困扰,感觉不到秋凉。
民间农颜,处暑之秋。意思是说处暑之后,秋意就浓了。总有凉风穿堂而过,也有明月在天上人间。秋色绚烂,秋声响起。在这场盛大的秋事中,天道有序,万物有时。正是春色养目,秋声宜耳。
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也就是说是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到此为止了。
立秋就像一个宣言,宣布秋天到来,但是真正的秋凉,应当从处暑开始。处暑之后,秋凉才入我心,或者说我心里才藏入了斑斓而浓郁的秋韵。就像一场恋爱,刚开始时候,被女孩的花容月貌所打动,但是经过一段时间恋爱,真正入心的是女孩的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处暑正是在这个恋爱的节点上。
北方夏天短促,秋天却悠长。秋天的来临,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它是渐渐入心的那种。像是与人相处,越接触愈喜欢。用巜菜根谭》一句话使人有乍交之欢,不若使人无久处之厌。秋是深重的,它不会轻浮,它会用自己的节奏,敲击出自己的旋律。像你喜欢的书法,应当从爱好、欣赏、读帖、临帖,是一循序渐进的过程。像东山顶上的红叶由黛青变浅红,然后才是层林尽染。
秋声到来时,韵味渐出。春之声是宏大的,万物齐喧。夏之声,是浓情的,百事热烈。秋之声,是缓慢的,渐入心扉。冬之声,是沉默的,一片肃穆。欧阳修在秋色赋中这样描写秋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秋色与人,都很美。秋声与你,都醉人。世上的万物,在有序的时间里,变化着各种形态。春风夏雨秋色冬雪,四季伦回;生活亦是如此,在长长的生命之河,不断翻滚出不同的声音。
朋友的说,处暑之后,核桃就成熟了,可以采摘了。不久我就吃到了今秋第一棵新鲜而清香核桃。核桃的圆润青芒,桃仁的白嫩而纯香,像秋韵一样沁入我心,让我亦醉秋又醉人。处暑之后,老人说可以吃羊汤了,满街的羊汤点依次开放,香味溢出,又是一特色秋韵。处暑之后,梧桐叶下的蝉鸣突然间停止了,让我感觉不适应,听惯了一夏的鸣叫,嘎然而止,没有一点心里准备,备感突然。我似乎想留着夏天,但是秋天的到来是无法拒绝的。
秋天到来时,我己做了点铺垫,不然会触不及防。 心里准备,情感接受,让秋从夏的山坡上顺利而下,让秋从夏的高处缓缓而降,我接着了秋天,就如新郎从婚车上承接着新娘。我先到东山坳,欣赏一下渐渐变浓枫叶,走在枫叶满阶的石径上,感念枫叶红于二月的诗人情怀。我又到曾经漫步小山谷,欣赏秋之黄花,我第一次知道,一朵小黄花,装点一个山谷,幽香一个秋天。
秋声响起时,我读了很多关于秋天的诗赋。首先看电影巜秋之白华》:秋白之华,秋之白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又读郁达夫的巜故都的秋》: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象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再读一遍峻青的《秋色斌》:时序刚刚过了秋分,就觉得突然增加了一些凉意。早晨到海边去散步,仿佛觉得那蔚蓝的大海,比前更加蓝了一些;天,也比前更加高远了一些。
“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秋天,借一片落叶声,传递秋天的消息。那一片落叶声,就好像一个音乐家的指挥棒,它的飘落,宣布秋天交响乐此起彼伏的开始。
看似无声的东西,都有它内在的声音。看似无形的东西,都有它内在形象。比如季节,春之声秋之韵,都有内在声音。一说到秋天,就仿佛听到雨打芭蕉,仿佛看到片片落叶。仿佛感觉到秋日春潮,仿佛体验到寒山石径。这些都是我们在季节里感觉到温暖和声音。
我的故乡在豫南,淮海北岸。正是南北气侯,亦是南北文化的分水岭和分界线。向南是江南水乡,向北华山平原,黄土黄原。
南国之秋是什么样子呢?南国之声音是平缓的。郁达夫说南国秋天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我想像的南国的秋天是池塘里残荷,减弱蝉鸣,泛黄桐叶。早上露打桂花,傍晚落霞纷飞。琵琶声响,情人声怨。
北国之秋是什么样子呢?北国之秋声音是热闹喧嚣。长城逶迤,燕山霜浓,汾水月冷。雁叫霜天,马嘶通辽。
中原的秋天,是秋天的一个过渡带,比二十四明月夜深了点,比香山红叶浅了点。中原的秋色空旷宽敞,黛中泛黄,黄中染红。如果用一个人年龄段来形容秋色浓郁,南国秋色如青年,中原的秋色如中年,北国的秋色如暮年。如果用书法的字体来形容秋色的浓都,南国秋色似草书,中原的秋色似行书,北国的秋色似魏碑。如果用人的感情来形容秋色的浓郁,南国的秋色是初恋,中原的秋色是热恋,北国的秋色是执子。
当世事不再完美,所幸我们还能在生活中寻找诗意。多想在岁月如歌里,与你一起听秋。幸福会告诉每个人:“只要用心体会,就能与美好相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