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山庙位于洛宁县陈吴乡金山庙村,始建于元代,明、清两代曾对其重修。该庙宇坐北朝南,现存大殿、耳房、石狮、门楼、石碑等。大殿面阔五间,悬山式,柱子均为石质,檐下五踩单昂斗拱十一组,其中柱头科六组,平身科五组,昂面为扁五角形,蚂蚱头呈龙头形,使用了减柱法,金柱直接穿过五架梁,整个大殿雄伟壮丽,殿东有耳房一间,耳房前有“建立广惠,龙王两廊廡碑记”碑一通。大殿正东四十米有一座石质门楼,高4.3米,上盖为整块石雕歇山式,雕有简易椽头。门楼上有石匾,正面刻“金山神门”,落款为嘉靖年间“敕赐”等题记,背面刻“背靠洛水”。民国六年《洛宁县志》记载:“在金门山下元皇庆年间建,明万历年间修,康熙十四年重修。”门楼两侧有石狮一对,卧于方形莲花座上,沙岩石质,雕刻精细,形象逼真,寺内散落有砂石质柱子残块,其石刻构件应为明中晚期。该庙宇建筑别具一格,砖、石雕刻形象逼真、手法细腻,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金门山又称金山,山名的由来除了山形似金字外,还与当地的一个传说有关。按当地人的说法,金门山是一座宝山,只要打开了金门山的神门,就能得到无数金银财宝。也许你不信这些传说,但明朝皇帝朱厚熜相信,并于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赐“金山神门”4个大字,至今还被刻写在金山庙的山门上。北山脚下有个金山庙村,村里有座金山庙,庙里供奉着金山爷,即掌管金山之神。
南李通志;金门山在永宁三十里,一名律管山。
乐津之源“伶伦制管”:金门绿竹是洛宁“北国竹乡”上万亩竹园的浓缩精华。它典型地代表了世界上纬度最高、栽植历史长达4000余年的原生态古竹林的风貌,美丽多姿,风情万种,是北方地区不可多得的独特景观。清代大书法家王铎游经此地,曾留下“三步两孔桥、四面五园竹”的精美佳句。这里,相传是“伶伦制管”——即中国乐律的发源地。据《山海经》载:“熊耳山,其附近山上有竹。”《后汉书·律历志》记载:“黄帝使伶伦自大夏之西,昆仑之阴,取竹于嶰溪之谷。以生而空窍,厚薄均者,断两节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制十二律,以应凤凰之鸣。”嶰溪,即今洛宁县金山庙、金门、王阳沟一带。黄帝的乐官伶伦取竹为管,制成了“十二律吕”,中国的音乐从此诞生。
金门川传说很多,除伶伦制管外。还有汉李伟兴建金门亭,修建金门城,汉代的搬倒井,碌碡庙,太子柏;有宋金武德将军韦仪墓;更有人们滔滔不绝一直流传德里张姓一门四进士,张论巡抚平川,书写栖霞观碑文,对永宁名胜古迹探讨论证,写出了不朽的论文,流传至今。张鼎延兵部侍郎文韬武略,与王铎儿女亲家书信来往刻下的琅琊馆帖为后世绝唱,以及王铎在洛宁留下的山水诗篇。更有清官师佐,爱民如子的韦炳。更保存了明嘉靖皇帝题写的”金山神门”,背面“背靠洛水”的石牌坊石匾。几百年来,而巍然屹立在金门山口。

《水经注》云:洛水右合金门溪水,水南出金门山,北径金门坞西,北流入于洛。又黍良谷水入焉,南出金门山。这自然地势,王铎把它描写为“石华缠一起,山力割双流。”张鼎延写下了《登金门山绝顶》:壁立金峰插汉宵,登临到此兴何饶。顶悬梵迹传僧古,腰流泉声忆马骄。万里碧云夹片云,千林舟叶下萧萧。醉时暂卧山岩里,恍听当年嶰谷箫。当时著名的书法家王铎写了《访玉调登金门山顶遇雨席上限韵》:峭壁残阳小,空蒙世外游。石华缠一气,山力割双流。天日私吾党,渊泉富此丘。不期莫雨至,仿佛抚沧州。吕履恒留下了《金门山眺望》一诗:隐隐清冥里,高高八九峰。云涛翻海浪,涌出金芙蓉。地肃千岩竹,天鸣万壑钟。右军遗片石,风雨护蛟龙。” 历代名人咏洛宁都留下了不朽篇章。
但人们传说最多的却是有关金山、金马驹、碾金豆及石门的故事。
据说:金山神门曾被一个老汉打开过,钥匙竟是一根黄瓜。这个老汉姓郅,家里只有他和老伴在金山庙东种菜度日。康熙五十九年春天大旱,河水断流,禾苗枯死,金山庙村许多人家都断炊,外出或进山寻找吃的东西。郅老汉急的无办法,就和老伴商量只好跪在庙里求金山爷保佑全村人度过饥荒。并许愿将来收了庄稼大家重新修庙并金妆金山爷。当天夜里,郅老汉梦到金山爷将他家门推开,并送给他两粒瓜种说;你种下这瓜种我给你浇水,到五月端午你把它摘下来,到石门石缝上一根倒拧三圈,一根顺拧三圈,石门就开了。你赶快拿些金豆救济村里人,但不可贪心。梦醒来他和老伴学说;谁知老伴手中也有一粒瓜种。高兴的一晚上再没睡着,天刚亮,他们就每人把瓜种在瓜地里。

转眼到了农历五月,黄瓜已有一尺多长,粗如棒槌,一点也不显得旱。一天半夜,郅老汉听到村里传来哭声,知道又有人家遭到不幸。他给老伴说;明天就是端午了。咱今晚把黄瓜摘了,打开石门,把穷人救活。商量好后,两人各摘一根黄瓜向金山石门走去。按女的倒三圈,男的顺三圈。只听轰隆一声石门开了,只见山洞里有匹小马驹儿正在拉碾子,却无人看管。老汉见碾盘上全是金豆,郅老汉和老伴便上前一手拉住小马驹儿,一手去抓金豆。不料,小马驹儿受到惊吓,突然挣脱他的手,跃出山门。郅老汉和老伴刚往口袋里装了两把金豆,就听山门“咔嚓、咔嚓”地响,他急忙拉上老伴,夺门而出,顷刻间石门关上了。
第二天,郅老汉拿金豆去邻村安财主家买回两石粮食,村里才又冒起炊烟。不少人好奇地问金豆的来历,郅老汉不便说出打开金山神门的事,就说是在菜园里挖出来的。这话传到邻村安财主耳朵里,他三天两头来找郅老汉闲聊,有时还动手帮郅老汉翻地,当然想找金豆拿回去。
后来安财主的心腹对安财主说,郅老汉的金豆是从金山石门里得来的,金山里还有很多金银财宝,有金碾子,金豆,金人,金马驹……
安财主一心想把金马驹逮住变为自己的财产,夜里常在金山河边转。郅老汉因挂念小马驹儿,晚上常常睡不着觉。一天夜里,金山河边又传来小马驹儿的叫声,郅老汉忙跑去寻找,只见小马驹儿被绳索套住了后蹄,正拼命挣扎。郅老汉忙去解绳索,不料安财主从后边猛扑上去,抱住了小马驹儿的脖子。恰在此时,郅老汉解开了绳子,小马驹儿一跃而起,把安财主也带走了。后来有人发现安财主摔死在往洛河边去的路上。从此金山庙又恢复了和谐安祥的社会。
端午节过后,天下了一场透雨。乡亲们忙着种地,郅老汉清静下来,想起那匹小马驹儿,心中充满内疚之情,便向金山爷许下一个心愿:如果能找到小马驹儿,就养活它一辈子。后来听说金马驹跑到涧口草庄头吃了草,成了凡间一匹马。

作者简介:程卫东,男,1947年生,洛宁县大原村人,县政府烟办原副主任,2008年退休,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学研究会会员,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顾问,洛阳市姓氏研究会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