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如今的光盘行动节约粮食,联想到农业的未来,就写了这一篇《粮》。希望引起人们的共鸣,珍惜粮食,重视农业,确保我们的饭碗,守住我们以及子孙后代的保命粮!

今天偶然看到高中时老同学转发的《以粮杀人,兵不血刃》文章,看完之后惊出一身冷汗!回想起小时候饿肚子的苦日子,更加的恐慌不安!于是,就萌发了写一篇关于农业粮食的文章,希望警钟长鸣,警惕世人,重视农业粮食生产,确保我们以及子孙后代的饭碗!
古话说,财大气粗,粮多胆壮。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公认的社会阶层排行榜“士农工商”也把农排在第二位,仅次于学而优则仕的统治阶层“士”。可见农业在古时候多么的受重视,因为民以食为天嘛。
农业是一个国家的命脉,早在2600年前,春秋时代的齐国相国管仲曾说“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意思就是,不生产粮食的国家注定是要灭亡的,粮食生产能够满足自己国家需求才能称霸,而生产的粮食根本吃不完的国家会成为最终的王者。

纵观历史的变迁,各个朝代的改朝换代都是因为土地兼并和人口增长的不可调和的矛盾造成的。简单来说就是缺粮,老百姓没有吃的了。每当和平的久了,统治阶层各级官吏无度的贪污腐败对土地的兼并掠夺,又遇人口的增长,再加上自然灾害,当有限的土地养活不了那么多人时,便出现了饿殍遍野,易子而食的饥荒现象,人饿极了就会有胆大的挺而走险,揭竿而起,于是引发连锁反应,直到旧王朝的覆灭新王朝的诞生。土地重新分配,战争的杀戮导致的人口锐减,人们又能吃饱了饭,社会重新稳定个几十、几百年。再次出现土地兼并,人口增长,老百姓吃不上饭,揭竿而起……周而复始也。电视剧《天道》里丁元英五台山论道曾一针见血的说过,天下之道论到极致,老百姓的柴米油盐。多么的鞭辟入里,老百姓有吃有喝的,国家就会太平了。
民以食为天,没有吃的一切都是扯蛋!我们来看看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农业的变化吧。祖祖辈辈预留种子几千年的优良传统被种子公司取代了,前几年看到报道中国的种子公司60%竟然不是我们自己的。更可怕的是种子公司的种子只能种植一代的,也就是说,如果留种子第二年就不会再结果实了,这一点我曾经实验过的,华而不实,真的不会结果的!再者农药的泛滥,灭草剂的普遍使用,使得土地板结,青蛙,蛤蟆,蚯蚓,昆虫等等一些同生共存的益虫也呜呼哀哉被毒杀已尽,严重的破坏了自然生态的平衡。

现在的我国农村老百姓大都不喜欢种地了。尽管国家不收农业税了,田地还有粮补,由于工业化,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农民工这个新兴的行业划时代的腾空出世了!种一年粮不如打一月工的经济收入高,已经深入人心,有一点点能耐的都从田地里走了出去。于是也就出现了田地种树,荒芜野草丛生的怪现象。再加上这些年环境治理保护的退耕还林,城镇化建设,工业用地等等都在蚕食着这片古老的土地……
而一个怪现象却是,高科技工业发达的超级大国美国对农业的重视竟然到了另我们惊讶的地步!美国向农业投入了巨额财政补贴,并扶持一切可以提高农业产量的科技公司。你不能威胁美国的高科技产业,更不能威胁美国的农业,否则美国就要搞你,因为这些都是美国的核心命脉产业。 目前,世界四大粮商,有三个是美国的。
袁隆平老先生一辈子致力于农业研究,想方设法的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然而,一人一心之力在当今这个金钱至上,经济第一的全民淘金大环境下总是显得那么的风雨飘摇。人们都在千方百计的谋求财富,谁还能静下心来去安安生生的种地,打粮食呢?!在有钱可使鬼推磨的利益驱使下,谁会去认认真真的想一想粮食是怎么来的?哪里来的?反正我有钱,我就能买到吃的,饿不着!我们就不能想一想古代改朝换代时,那些帝王将相们没有金银吗?一样不是被推翻,甚至被灭族了吗?何况我们广大普通老百姓呢?今年新冠疫情的影响,才短短一个多月的封城,封村,封家,有几家几户已经感受到了粮荒呢?

或有人说,现在科技这么发达,转基因,克隆技术的出现,农作物的产量天翻地覆的,牛羊猪家禽的生长周期缩短了一半还多,岂不能养活人吗?一种神经系统疾病——库鲁病的发现,以及疯牛病的认知都是同类相食导致的,这种恶果不是经过了几百多年才被人们所发现的。转基因食物的优劣已经讨论争辩了数十年,虽然也没有确定的结果,但是,打破自然界的基因规律,后果是很难想象的,也许时间能证明其错误吧。
近几年国家严守18亿亩基本农田的红线,是明智的举措。与其映辉的是这几年提倡的光盘行动节约粮食,虽然说有治标不治本之嫌,但起码已经展示了国家重视粮食的战略高度!
这个世界永远不太平的,战争谁知道哪一天到来呢?如果出现如新中国刚刚成立那会的被迫闭关锁国呢,我们又能支撑得起十几亿人几年的饭碗呢?这不是我的杞人忧天,想想中国近十四亿人,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然而,我们的粮食产量和储备有世界的五分之一吗?!我们的今后和子子孙孙还能保障有口粮食吃吗?
农业保护,农田保护,粮食保护的艰巨任务任重而道远!

作者简介:韦海民,笔名韦嘉豪,1979年6月出生于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赵村镇西陈宋村。2004年毕业于河南科技大学,现旅居河南省会郑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