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沁源赋
霍山东行,潞州之境,晋史交汇,县置沁源。北续平遥崇峻、介休之丽,南延屯留熙华、安泽之蕃。东南倾芳,应沁水之澄碧;西北隆翠,附锦云之和暄。故其良田衍沃,油松修原。状林木以伟岸,表遗迹而昌言。共自然与客旅,同文化以鸿轩。于此乐土,不乏来辕。
况其史记灵地,沁河源名。冀州之古域,春秋之晋城。启经纶于典籍,载人文以耘耕。后归韩赵,属上党,置谷远,达北魏,经历史之蕴蓄,继朝代之兴荣。于是唐宋更迭,高祖太宗之旧治;明清延续,华夏满洲之经营。民国至而县政异,郭道立而城关宏[1]。辖六镇八乡之秀,拥古建非遗之英。怀故于址,闻典以声。
乃寻胜迹,忆昔时。太子佛成,尊封先师菩萨[2];星相传道,皆呼麻衣禅师[3]。赵国神仙之居隐,高琴真人之墓祠。寓贤福地,奇闻名驰。更人杰,存念思。介子推功,封赏不受[4];抱朴博古,翰林职离[5]。之恭好学,进而桃李遍布;文舟英勇,继有革命丰碑。此非太岳之主脉,文化而鸿基?
斯乃宗教多元,圣寿菩提之禅意[6];战地模范,军区围困之鸿章[7]。观遗产,览馆藏,涉旧址,至客乡。临仰宫殿之宏壮,及感圣容之佛光。焚音浩浩,紫烟洋洋。承精神之底蕴,达民族之荣光。于是坚定决心,何惧敌寇之肆意;鼓舞士气,凸显民众之奋强。以至社会之安然,业兴物阜;地域之俊美,景秀尘芳。

继而醉心名胜,情系其中。叹秀色兮翠罗,目钟灵兮空蒙。乃有灵空壮丽[8],寺庙恢鸿。幽谷交织,仿若鬼斧开凿;孤峰突兀,宛如鼎足倒冲。悬壁对峙,钟楼璁珑。且玉树高瞻,九株一茎[9];油松享誉,华北信崇。羡林木之峻茂,唯佳境之清雄。遂而足近花坡自然[10],品类其众;身临石瑶清像[11],风格殊同。后沿沁河,知源终。兴水利,助民丰。出处有六[12],黄河涛泷。又如古迹峡谷,存遗陶器于龙凤[13];大禹巨斧,开辟石山乎元功。天然氧吧之地,茂林密织之空。当缅怀英烈,馆列雄风。思则红色之旅,观之郁郁葱葱。
嗟乎!傍青山之体势,依秀水之征途。自然天成,化资源而铸经济;人文厚重,秉史韵以开先驱。蓝图绘制,锦绣如荼。致力民生,构筑新城之示范;携手政绩,彰显革命之不渝。于是沁源业伟,三晋含珠。时代所赋,文化中枢。所行蔚为之壤,观其生态以苏。非一日之功绩,乃经年之宏图。
(依平水韵)
注释:
[1] 郭道: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4月11日,沁源和绵上又合并为沁源县,县政府驻郭道镇。太岳区的岳北专署驻沁源城关。
[2] 太子佛成,唐朝太子,化佛被称先师菩萨。
[3] 星相传道:麻衣禅师星相家传道解惑。
[4]介子:介子推(?—公元前636年),又名介之推、介推,后人尊为介子,春秋时期晋国人,因“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之壮举,深得世人怀念。
[5]抱朴:邢抱朴,生卒年不详,辽国西京道应州(今山西应县)人,刑部郎中邢简之子。其人生性聪慧好学,博古通今。
[6] 圣寿菩提:圣寿寺和菩提寺。
[7] 军区围困:太岳军区、抗日围困战。
[8]灵空:灵空山。
[9] 九株一茎:“九杆旗”,山西巨松,它一茎出土,派生九株,株株笔直挺拔。
[10] 花坡:花坡风景区,享有“天然花园”之誉。
[11] 石瑶:贾郭石窟(第五批省保)时代:北魏、隋唐。
[12] 出处有六:沁河之源出处有六,即:官滩乡活凤村、景凤乡西沟、白狐窑乡马泉村、赤石桥乡涧底村、聪子峪乡水峪村、王陶乡河底村。其主要水源出于河底村村后的二郎神沟。
[13] 龙凤:龙凤峡的大峡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