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维的介绍】
千年前的盛唐会提起诗佛王维的不多,也许这是因为,一个以禅为名的人,在那样华丽的时代中,本就是格格不入的吧。
他是那个与佛教中的维摩诘同名的人,那个即使身在仕途却心在田园的人,那个真正做到了大隐于朝的人。

早春行
王维 [唐]
紫梅发初遍,黄鸟歌犹涩。
谁家折杨女,弄春如不及。
爱水看妆坐,羞人映花立。
香畏风吹散,衣愁露沾湿。
玉闺青门里,日落香车入。
游衍益相思,含啼向彩帷。
忆君长入梦,归晚更生疑。
不及红檐燕,双栖绿草时。
雍容的盛世大唐,让这个初出茅庐便尽显天赋,才惊世人的天之骄子如鱼得水。
人应天命而一鸣惊人,天之才子,顷刻间便成为了喧闹的都府长安城所人人热议的话题。多才的王维,更是成为了皇城内王公贵族的宠儿。

收拾好行囊,辞别岐王和九公主,王维踏上了回家的路途。他满心欢喜,衣锦还乡的喜悦让他的心情瞬间晴朗起来。
他想象着母亲花白的双鬓是不是变成了银色,弟弟们都长成了什么样子。
回到蒲州,王维驻足良久,心中有一万种语言去感慨。旧院古城依旧在,昨夜星辰照新人。

人的一生,不过是时空中的一个阶段,就像是一种结界,在这范围之内,有的人缄默一生,有的人腾达一世。
但无论怎样,在这时空当中,终究走不开,离不去,逃不出。 用心去体会,万事万物,皆因心动,喜怒哀乐,自由心生。
控制世道,终究是难事。能做的还是在于人本心。只是若不经过,怎肯轻言于此,但总是要经历的。而这经历便是心的修行。
佛陀自在人心,但也需要寻找。风雨阑珊,纸醉金迷,无论心之何方,缘分之致,便可灵光一现,自见菩提在心中。

远远的,王维看到了那个熟悉的门庭,简陋却温暖了王维的心。王维高中的消息早已传回家里了,门口简单地装饰了喜庆的红绸子。
鸡鸣想起了,炊烟,缓缓从烟囱升起,人间又有了生气,王维红了眼圈。他张开双手,用力推开紧闭的大门,他回家了!
堂前,王维扑通一声跪倒在母亲崔氏面前,“儿子回来了,母亲!维儿不孝,这么多年游荡在外,没能在母亲跟前尽孝。”

崔氏也不过四十左右,这么多年的操劳让她的脸上有了岁月的痕迹,可是却不苍老很安详。
因为常年与青灯古佛做伴的人,内心总是宁静清远的。她抬起手,抚摸着眼前长大成人的儿子,眼里满是泪花,“
为母一切都好,看到维儿今天的成绩,我很是欣慰。这么多年在外,你清瘦了。”

王维明白母亲的泪水,是心疼自己多年的飘荡,是看到儿子时候的欣慰,更有为自己得偿所愿感到高兴。“
孩儿已经有能力孝敬母亲,照顾弟弟们了,这次回来,希望母亲能和弟弟们随我一起去长安。
孩儿已经错过了八年,剩下的时间里,请母亲让孩儿照顾您。”
子欲养而亲不待,王维不会让自己活在这样的遗憾中,既然已经考中进士,王维没有理由不给母亲和弟弟们更好的生活。

崔氏让王维和弟弟们见面,自己转身去了厨房,她要亲手为这个久在外的儿子做一顿可口的饭食。
弟弟王缙推门进来,他还和以前一样,不拘小节,开朗热情。兄弟俩紧紧拥抱,多年不见,亲情却依旧,毕竟血浓于水。
说话间,饭食已经好了。一家人团聚在桌边,王维看着满桌子都是自己喜欢的菜式,他非常明白母亲的苦心。

这天刚好是上巳节,王维和表妹二人相约一起游春。 上巳节俗称三月三,是中国汉族古老的节日。若论其起源,可以上溯到伏羲的时代。
传说中伏羲和女娲以土造人,繁衍后代。所以为了尊奉二人,人们在淮阳建立了太昊陵古庙。
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是为庙会,善男信女云集于此,朝拜人类的祖先。上巳节由此而来。
汉代将其定为节日。“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病),为大絜”(《后汉书·礼仪志上》)。

后又增加了临水宴宾、踏青的内容。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汉族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王维想起了《诗经》中的诗句,随口吟道:
溱与洧,方涣涣兮。
士与女,方秉蕳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吁且乐。
宛如会意,微微一笑,接着说道: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
士与女,殷其盈矣。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吁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这首诗出自《诗·郑风·溱洧》,描写的是上古时期,一对情侣在上巳节出外游玩的情景。在这里吟咏恰如其时。

想到这,王维有了自己的诗:
清溪一道穿桃李。
演漾绿蒲涵白芷。
溪上人家凡几家。
落花半落东流水。
蹴鞠屡过飞鸟上。
秋千竞出垂杨里。
少年分日作遨游。
不用清明兼上巳。
王维请宛如给诗歌提名,宛如想了想,说道:“叫寒食城东即事可好?”王维听了,很是满意,就用了这个名字。
记得当时年纪小,她爱谈天他爱笑。不知不觉睡着了,梦里花落知多少。(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