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时候,有一天,爷爷领我去把京戏看,看见那舞台上面好多的大花脸。红白黄绿蓝咧嘴又瞪眼,一边唱一边喊——哇呀呀呀呀,好像炸雷——叽叽喳喳震响在耳边。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生旦净末丑唱念做打手眼身法功夫真是不简单。曾经的《说唱脸谱》让许多年轻人也认识了古老的戏剧。
我小时候经常跟着爷爷到处赶集赶会看戏,对戏曲也耳濡目染的慢慢起了兴趣,直到现在有事没事的还能吼上那么一两句:四千岁,你莫要羞愧难当……但是,说到戏曲,我除了看武生的打斗精彩之外,最喜欢的就属丑角了。记忆最深的是豫剧《卷席筒》里的小仓娃,扎个冲天辫,俩大白眼圈,红鼻子头,穿着滑稽的衣服,搞笑的表情,故意的南腔北调……惹得台下的观众笑哈哈。

生旦净末丑,虽然丑角排在最末位,但是带给人们的欢乐与开心却是最多的。丑角是中国戏剧的一种固定化的角色行当,一般扮演插科打诨比较滑稽的角色。文丑以口才肢体语言的形式表演为主,武丑辗转腾挪体武术打斗表演为主。世界著名的卓别林先生一生的滑稽表演,曾给世界人们带来了很多欢乐。就是现在重看卓别林的无声表演节目,也是开心的不得了。

我的朋友郭龙一直从事小丑表演,主要道具为魔术气球。不论什么样的气球,只要到他的手里面,仿佛被赋予了魔法一样。编织的各种动物那是栩栩如生,随手扭成的花朵惟妙惟俏,都好像有生命力一般。我说你挺厉害的啊,他苦笑了一下说,哪有那么容易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都是下苦功练出来的,刚开始玩弄气球的时候,仅仅爆炸的气球,把两只手崩得全是伤,没办法,要吃这碗饭,手上贴满创可贴,继续学呗……

这个世界是残酷的,人生十有八九的人都会有不如意的事儿,谁都不可能一生过得舒舒服服,想咋活就咋活。可是,世界也是公平的,天道酬勤,一份付出一份收获,幸福都是用双手奋斗出来的。
在当下演艺圈拼容貌,拼后台,拼卖萌,拼露肉等等五花八门,为出名而绞尽脑汁时,唯独不想踏踏实实研究学习提高演技,不愿像古代老艺人那样吃苦耐劳的流血流汗去日复一日的,年复一年的努力提高技术水平而成为名角。丑角的表演更是不被多少人选择和重视了,毕竟丑角的表演需要化滑稽的妆,穿不伦不类搞笑的衣服,插科打诨在今天各种段子层出不穷的互联网时代要求也越来越高,没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数十年生活经历的体验,是很难在舞台上打动观众,给大众带来欢笑与快乐的。

灯光下小丑的表演能给我们枯燥的生活添加一抹亮色,能在我们伤心失意时提供发泄的渠道,也能在我们充实的生活中注入一份耐人寻味的快乐。可是,在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中,我们每个人不都是一个站在社会舞台上表演的小丑吗?只不过社会是舞台,在生活中形形色色的表演着自己的剧目罢了。

作者简介:韦海民,笔名韦嘉豪,1979年6月出生于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赵村镇西陈宋村。2004年毕业于河南科技大学,现旅居河南省会郑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