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无怨无悔》原创 张涵(词曲唱)


独木之桥(高考状元这样炼成)
【连载】(三十)
文/张涵(韵娘·吉妮)

30.三封来信同声说无,我留机场怎么高考?!
蒋副处长走后也就三天,我就收到了她的回信。这位大名鼎鼎的校友、老乡和领导,果然心地善良为人豪迈,回到济南就四处打听,接着立刻提笔回信,而且每一个字都比核桃还大,只是结论一样:书滴确实没有。
没关系,我还有周村和北京呢!再怎么说,那也一个是我母校的老师,一个是我的初恋男友。
很快,高科和孙老师的回信同时到了。一看都是来信而不是包裹,我的心就已经凉了。横竖都是没有书,我随意拿起一封,高科来的。
至今读他当年的回信,他“一早就到了王府井书店却一本高中课本都没有找到”的失望和他“转念一想去了另一书店”并“真的在一摞书下发现了一本历史复习资料”的惊喜,依然那么生动鲜活。只是,虽然他的回信来自那个神话一般存在着的首都北京,虽然他刚刚去过的那是全国首屈一指的王府井书店,但是答案一样:没有课本。
信的最后,高科劝我:“别急,你离25岁还早呢!”
他不知道,就我国庆一趟市里之行,我参加外语类高考的时间,已经只剩两年了!

失落之余,我打开孙老师的信。
"立新:来信收到,迟复为歉。你立志升学,令人钦佩。愿你发挥你的特长,克服一切困难,力争考上比较理想的学校。关于你所需要的语文、地理等书,我虽跑了好几个地方,但仍没有买到,也没有借到。咱校图书馆已无课本。(各年级)寒假后的课本还没有订,倘需要的话可来信我可予代订。祝进步!
孙XX
12.12"
其实这时,我早已不再指望他们能够买到全套课本,我只希望他们能帮我先弄几本,比如语文,只要有古文,哪一年的都行,讲义都行!孙老师教了一辈子语文,是我们六中语文教研室的顶梁柱之一,每带一届学生就有一套新课本,几十年下来,怎么也剩个十套八套的,而讲义就更多了,我高一时候就没少印,包括朗朗上口的《岳阳楼记》和《曹刿论战》等名篇,好像都是油印的。再说,就化学老师李宗棣看过我们一次女篮训练后就在开学第一天对他带的九班同学声称“‘体育班’那个张立新是全年级最优秀的新生”这一点,亲自教过我的孙老师对我的了解和信心也该双双达到让他全力帮我的程度……
但很显然,孙老师对我这是客气有余而信心不足。
孙老师经验丰富、名声远扬,讲起古文满口之乎者也,讲起现代满口抑扬顿挫,教过的学生比我见过的人还多……

难道真的是我错了?难道真的是我低估了高考高估了自己?会不会真的让他们一语成谶,让我一朝醒来,发现自己那个自学高考的勇敢梦想,已经被日益凛冽的寒风掩埋在了机场瑟瑟的小草和飘零的落叶里?你不靠谱,我再为你四处奔波到处弄书,我不也成得为淄博六中的传奇和全体师生的笑料?难道孙老师这样想的?
看着手里孙老师的回信,我好像看见,孙老师正高举着我满怀期望匆促而成的那封发给他的求救信,教训下面五十多个年轻而虔诚的学生:学习,除了苦学没有捷径;高考,除了拼命别存侥幸!像这种,该高考的时候自作主张去跳伞,该跳伞的时候又心血来潮要高考,想起一出是一出,这山望着那山高,好高骛远,痴人说梦,最后只能鸡飞蛋打一事无成!……
可是,不应该呀!无论他们教过多少学生,资历多深,水平多高,接触过多少家长,培养过多少学生,但外语类高考,统共就那么五门课而已呀!五门课,每门课四本或六本书,白纸黑字,它又能难到哪里去呢?!拿来、看完、背过、抄上,万事大吉,如此而已啊!
当然,现在我们知道,一个社会,最需要接受再教育的,不是学生,也不是家长,而是那些“教书育人”的人民教师。很多时候,正是那些所谓经验丰富实际思想僵化甚至急功近利的老师的“谆谆教诲”,束缚了我们受教育者的手脚和想象,限制了我们被教育者的梦想和未来!

只是,一九八零年年底那个隆冬的我,完全不可能懂得这些。
所以,在那个月黑风高、寒风呼啸的机场夜晚,在那个寒冷昏暗的机场宿舍里,看着孙老师信后12月12号的落款,我的手脚一阵冰凉,浑身开始微微地颤抖!
既无高中课本,也无复习时间,我就是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精卫填海的力量,也没法兑现自己那个振聋发聩、惊世骇俗的诺言啊!
难道我的自学高考,真的要成海市蜃楼、南柯一梦?
难道我的豪言壮语,真的要成今人的笑料、后人的笑柄?
终于,那个一直从容不迫、信心满满地数着大头美女挂历上的数字心理热身、耐心等待的飞机跳伞运动员张立新,突然之间,真的有点急了!
放开被子,准备继续如之前几天,台灯和书包在被窝里复习,但任教练突然把我叫出,要我补上上次越野成绩下滑的罚练:三组引体向上,每组30个。一组做不够或不合格,额外再加一组。

这怎么可能?我夏天一组最多才做26个,现在天冷衣厚,等于额外背了好几斤的重负……
做了两组,都是刚到二十就两手一松掉下杠来。
任教练在原地打转:“我告诉你,张立新,你一天没办手续,你就一天还是咱伞队的人,你就一天都得遵守咱们伞队的规矩!”
再看一眼侧前方那个对我来说实在太高的铁管单杠,再次站上那个半米来高的水泥板,我闭目、咬牙、深呼吸,往斜前方一跳,双手握住单杠,调整一下身体……
身后传来开门关门以及刘队长与许队长小声说话的声音,接着是他们分别的一声大喊。
刘队长:“张立新,你工作定了,留在机场,政工科!”
许队长:“明天上午到我这儿办离队手续!”
我的手上突然之间就没有了力量。我两臂忽地伸直,人直挺挺地挂在杠上。
留在机场?那我怎么复习高考?!
待续,下期更精彩,努力更新中……




张涵,曾是山东省飞机跳伞队专业运动员,山东省会外语类高考状元,留美MBA,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清华大学全职教师、中国政法大学兼职教授,特大跨国外企NP、UDI职业高管、CPC、JDC、JDC-SOUTHERN中国首代,世界银行独立咨询专家,世界银行GEF中国项目英语培训首席专家,专职写作者(全球速成《张涵英语》、张涵自传《拥抱沧桑》、影视剧本《独木之桥》、《张涵杂文正论》等),业余音乐人(2008北京奥运全球征歌大奖作品《WE SAIL(我们航行)》、一月网转千万并被各大网站收录的爱国歌曲《中华在崛起》及《张涵百首诗歌集》(大歌/小歌、民美/通俗、抒情/说唱、中文/英文)、现代歌剧《快快长大》词/曲/编剧(创作中)。

